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除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的中国还经历了另一场灾难——长江水灾。武汉三镇首当其冲,竟成一片汪洋,各方反应交织出水灾来袭下的历史众生相:疲于应对的国民政府,接踵而至的日本入侵,难民营地与水上交通,饥荒与血吸虫病,甚至谣言开始流传,这是行云布雨的龙王在现身报复……
本书再现这场不应被遗忘的灾害,尤其提出“致灾机制”理念,指向更全面的灾害认知——构成灾害的,不仅仅是洪水等自然风险,还包括洪水前后人类的认知与应对;“致灾机制”不会消失,而是随时代变化而重新调整,如同龙王喜怒的交替再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洪水为研究对象的环境史著作,具体描述了中国1931年长江洪水对江淮地区,通过史料挖掘与铺陈,一方面解释了洪水对当地带来的生态和经济影响,另一方面讲述了人们对洪水的应对。本书试图以这场洪水为出发点,考察中国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发生洪水的历史脉络、人与洪水关系的变化、人们对抗和引导洪水的活动,进而探究近代以来中国多发灾害的历史成因,回顾中国对灾害认知的不断加深,从而丰富对灾害历史研究的理解。
媒体评论
本书在中国河流环境史的诸多佳作中是独特的,将水文学、农业、地方、政治,尤其是宇宙论与信仰等多个维度纳入了作者提出的“致灾机制”理念。这是一个富有创见的思路,有助于指引越发重要的灾害研究领域。
杜赞奇,汉学家,杜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近乎完美地呈现了环境史学者对历史撰述的期许。长江、洪水、土地、动植物、微生物与人类个体的身体、情感,城市的景观与文化嬗变,政府的自大、民间的知识、专家的考量密切交织,彼此作用;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是静止的、被动的,它们被巧妙地嵌入行星地球的历史当中,迫使人们反思灾难的蕴意以及现代城市构筑的生态系统与安全想象。
侯深,环境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
陈学仁,英文原名克里斯·考特尼,英国杜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及机构进行学术访问,研究方向为中国环境史、城市史。
致中文版读者
致 谢
引 言
灾害的本质
致灾机制
1931年洪水的六个历史画面
第一章 长江
第二章 洪水脉冲
第三章 龙王
第四章 灾感
第五章 灾害专家
第六章 流民
结 语
附 录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伊懋可曾提出,在中国,水利工程创造了一种“技术锁定”模式,即由于建造水利工程,繁重而昂贵的区域维护任务拖累了子孙后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他们的投资回报多么有限,他们都必须继续进行维护。此外,建造堤坝能缓解自然的不确定性,生活在其保护下的人却容易受到人类不确定性的影响。 (查看原文)
censored dump
4赞
2024-04-29 22:30:0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长江
历史学家克劳斯·穆尔哈恩将集中营定义为:将特定种族或政治群体成员拘禁的机构,“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在近代各国历史上,似乎有许多例子表明,仅仅成为灾害的受害者,就足以让一个人被以慈善的名义拘禁。
1931年在武汉郊区营建的机构使用了无恶意的术语:“难民收容所”(refugee relief shelters)。而外国记者和救援人员则会使交替用“难民营”(refugee camps)、“隔离营”(segregation camps)和“集中营”(concentration camps)等术语。这种语言上的不精确,暴露了救济和拘禁之间并不严密的划分标准。难民收容营地表面上是避难所,但也助长了各种形式的生理、社会和政治的隔离。 (查看原文)
censored dump
2赞
2024-04-29 20:42:07
—— 引自章节:第六章 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