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讨论“地域文化”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写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发挥,这些范畴的内涵,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政治对话过程层积而成的。近代“地域文化”话语的建立,也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从“天下”转移到“国家”的过程,读书人在国家意识和地方关怀的二重奏中,不断调校音调,加入自己的声音,用地域文化来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国家观念,在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之间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关系。

作者简介:

程美宝,女,汉族,1968年生于香港。199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获社会科学学士(一级荣誉)学位。1991-1996年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1996年取得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今,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2002年10月始,晋升为教授,2003年5月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2年获英国王宽诚奖学金,到英国牛津大学访问研究;2003年获选为富布莱特学人,到美国耶鲁大学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英语历史文献导读”、“中国社会文化史”、“香港史”、“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等课程。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清末以来的国家与地域文化认同问题。从18世纪以来广东与外国社会的接触、经学正统的建立、地方文艺性格的塑造、地方历史的撰写、族群观念的兴起、民国以来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崛起等多个角度,探索研究中国地域文化认同的路径。二、数字时代的历史学。分析存在于因特网上的各种历史资源及其呈现方式,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记忆和对自身历史的认知和建构,并探讨使用因特网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在国内外发表论著多种,其中主要有《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Naming and Identities among the Atayal people in Miaoli county, Taiwan”、《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数字时代的历史事实建构:以电子族谱编撰为例》等;编写《香港史》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编撰《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伊凡·威廉斯捐赠十九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纸水彩画》(中华书局2001年)等。参加“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年被授予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第一章 導論:展覽文化
文化的展覽
文化與文人
從“天下”到“國家”
從“國家”到“地方”
地方與中央
本書的主題與結構
第二章 嶺外入中國
界定粵人
教而化之
由方言到種族
由鄉及國
小結:文化-種族-國家
第三章 書寫粵語
從南蠻鴃舌到中原古音
從口述到書寫
文人謳歌
粵劇的粵味
俗話傳道
漸成規範
我手寫我口
小結:方言與國語
第四章 追溯嶺學
嶺學源流
學海堂之內
學海堂之外
學海堂之後
小結:從舊文化到新文化
第五章 由民俗到民族
民俗學在中國
民俗學在廣東
學術與政治
學人與政要
小結:民族主義與地方文化
第六章 舊人新志
第七章 《高要縣志》的纂修
語言和內容
新舊交替的地方讀書人
地方志裏的國家文化
地方利益與民族大義
小結:國民與邑人
第七章 餘論:文化展覽背後
文人的位置
“文化”是什麼?
“廣東文化”何在?
地域文化研究再思
徵引文獻及書目(按漢語拼音/英文字母排序)
一、中文
二、英文
索引(按漢語拼音排序)
初版後記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长期以来,在地方文献中有关地方历史的叙述,一直是以文化进化论和文化传播论为主导的,这个局面直至19世纪末出现种族的理论,根据血统去作文化分类,才有所改变。 (查看原文)

黄海禺君
8 回复
2赞
2013-03-21 11:42:26

—— 引自第66页

时移世易,当客家人大量编写自己的历史时,刚碰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种族观念的引入,这样一来,就与过去广府人和潮州人建立自己的历史解释的情况有所不同,引出了不同的结果。 (查看原文)

黄海禺君
8 回复
2赞
2013-03-21 11:42:26

—— 引自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