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
作者简介:
李里峰,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2012—2013年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政治学理论、概念史等。著有《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中国考试通史(卷四·民国)》(合著)等,译有《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历史之源》、《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合译)等,发表中、英、韩文学术论文及评论70余篇。
导言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与执行
一、革命前的华北乡村社会
二、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三、政策运作的辩证逻辑
第二章 资源再分配与运动过激化
一、土改中的打击对象与受益者
二、乡村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三、土改过激化的机制分析
第三章 群众运动中的政治动员
一、作为民众动员机制的“诉苦”
二、阶级划分的话语与实践
第四章 乡村民众的行动逻辑
一、地主富农:合作或抗拒的艰难博弈
二、贫雇农:理性农民抑或道义农民
三、中农:利益与安全的双重考量
四、抗属:特权及其过度使用
第五章 村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
一、基层权力组织的边界
二、贫农团的兴衰
三、工作队与村庄社区的互动
第六章 基层政治精英及其困境
一、行为模式和角色特征
二、基层精英的生成、更替与冲突
三、整党与基层精英的困境
第七章 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
一、权力组织网络的形成
二、国家功能边界的扩张
第八章 战争动员与乡村治理
一、赋税征收:“经纪”模式的消解
二、参军运动:国家与农民的交换
第九章 从土地改革到农业集体化
一、土改后的乡村社会变动
二、迈向社会主义的动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简言之,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利与弊皆在“运动”二字,运动可以帮助党和国家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动员乡村民众、贯彻国家意志、实现乡村治理,运动又使得这种动员和治理无法日常化、常规化,而只能以接连不断的新运动来加以维系。从而,在社会变革的动力与社会运行的常态之间,形成了难以消解的矛盾。这就是运动式治理模式的根本困境之所在。
革命应该是社会变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革命胜利应该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在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共产党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扭转革命胜利后革命走向灭亡的普遍趋势,防止会导致丧失革命动力的“官僚主义的制度化’,并保护革命目标和革命理想的内在生命力,从而使其成为现实社会活动的力量源泉。”革命年代的斗争激情和行为方式仍然长期延续,民众动员和群众运动仍然支配着乡村政治生活,动员型参与未能及时转化为以公民权责为基础的自主性参与,政治现代化的进程长期停滞不前。 (查看原文)
DRYJIAYOU
7赞
2020-04-14 00:04:18
—— 引自章节:结语
事实上,以生产关系(“剥削“是其核心)为基本标准对乡村社会成员进行分类,这种做法本身那就对传统乡村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传统时代,无论是富户还是贫农,都将土地作为基本追逐目标。在诸子平分家产的继承制度下,土地分散是难以避免的趋势,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成倍地扩充家产、增加土地,而这单靠农业耕作和经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大多数的地主富户都要通过商业、高利贷等手段获取较高的额外收入。这些行为在共产党的阶级呼吁中是受到谴责的“剥削”,而在以土地增长作为普遍追求目标的乡村社会,却恰恰被视为对祖先和家族、家庭的最大道德义务。
中共进入乡村社会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用阶级身份、阶级利益、阶级矛盾、阶级冲突来取代各种旧的身份。利益、矛盾、冲突,乡村社会原有的亲友、邻里、派别、地域、经历和社会身份等形成的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甚或等同于阶级关系,从而使乡村社会结构在根本上被重塑。 (查看原文)
豆友2959860
6赞
2019-11-19 10:13:58
—— 引自章节:二、阶级划分的话语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