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时隔六年重磅新作,强势指明中国经济改革未来方向。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困难期,在思考解决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中国经济的严峻现实有个清醒的认识。
要想经济复苏,必须先化解凯恩斯模式所积累的种种风险,这个过程在时间上可能不会太短。在清理了债务、过剩产能和银行坏账后,需要回归改革开放前半段的中国模式,也就是亚当 斯密模式。国际上一些人以为中国模式就是大政府、强干预,这是误解,他们不清楚中国经济改革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一路上又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他们也没有搞懂斯密模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生搬主流的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硬套在中国的经济现实上。
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了解改革的历史,深入分析过去成功的原因和当前困难的根源,找到解决的方案。只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重回繁荣完全是可以预期的。
作者简介:
许小年
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博士。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银行咨询师;美林证券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北京高华证券研究部主管、副董事长;嘉实基金顾问。
2004起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自由与市场经济》等。
原文摘录:
◆ 自序 回荡的钟摆
>> 经济增长的本源是企业的创新和效率的提高
◆ 两个中国模式
>> 从1978年到1990年代晚期的经济增长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主要原因就是改革开放启动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资源重新配置,从低效的农业流入高效的工商业,以及新的激励机制下土地、资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大约在1990年代中晚期,经济增长模式悄然发生变化,一个标志性的趋势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降转升。
◆ 告别旧模式,探索新道路
>> 强弩之末,不透鲁缟
>> 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有两大基础,第一是企业的低成本扩张,第二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 以至于中国需求已成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两大推动力量之一,另一个是美国的货币供应。
>>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呈现趋势性而非周期性的上升。发展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刘易斯拐点”,即一个农业国在早期工业化中享受劳动力红利的转折点。
>> 社会问题是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另一因素。
>> 第三项成本是土地,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
>> 第四项是不断增加的环境成本。
>> 最后要讲的是技术成本。
>> 放松管制、开放垄断行业是必要的,但这还不够,要尊重和保护民间的财产权,通过保护产权重建民间的信心,对未来有信心,今天才敢投资。
>> 培育和强化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关键。
>> 有一本书叫《创新的国度》,大家可以读一下。
>> 上市不是常规的融资渠道,而是退出机制。上市是成功以后的报酬,而不是奋斗过程的给养。
>> 难以被对手模仿的优势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能
>> 发展经济,政府要做什么?放开市场,维护市场秩序,拓展企业家和民间的活动空间,政府退出经济。
>>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弱势政府,强势政府的地区经济反而落后。
◆ 反弹如南柯一梦
>> 宏观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之说纯属… (查看原文)
无尽夏
1赞
2018-07-11 22:01:22
—— 引自章节:划线段落
政府采取两种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一是以国家的主权信用在市场上发行低成本的国债,替代高成本的企业债和银行贷款,用财政投资替代企业的商业投资。第二,中央银行放松银根,直接降低政府和企业的融资成本。过度投资有可能通过预期效应进一步放大,在政策创造的景气繁荣中,企业误以为市场需求将继续强劲,非但没有为即将到来的衰退做好准备,反而增加投资,以防产能的短缺。 (查看原文)
candy
2018-09-05 17:57:16
—— 引自第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