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足本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四世同堂》系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表现了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争,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足本,由翻译家毕冰宾(黑马)据浦爱德与老舍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英文稿回译补全了已经散佚的第三部《饥荒》的最后十六节;在信达雅三重标准上,对已经面世的版本又有所超越。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男,满洲正红旗人,关佳氏,原名庆春,后改为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生于北京下层旗人家庭,父亲为八旗护军,战死于庚子国难。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阅读英国和欧洲文学,开始文学创作,先后有(满族)市民生活题材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发表。1930年回国后于齐鲁大学(济南)、国立山东大学(青岛)等校任教,创作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1937年其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抗战全面爆发后老舍南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开始剧本创作,主要作品《残雾》《国家至上》(合著)、《虎啸》(合著)、《面子问题》、《桃李春风》(合著)、《张自忠》《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归去来兮》等。1944年长篇巨著《四世同堂》问世。1946年受邀去到美国游学宣讲,三年后回国开始支持“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工作,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社会的作品。1950年创作话剧《方珍珠》《龙须沟》,后者通过北京龙须沟的今昔巨变,讴歌了光明的新中国,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由于该剧创作的成功,1951年北京人民政府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剧作《茶馆》问世,次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被评论界认为是话剧民族化的胜利,是完整艺术性的高峰。1966年投湖自尽。1978年6月3日有关单位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随后其长篇小说遗稿《正红旗下》(1980)得以出版。


第一部 惶惑
第二部 偷生
第三部 饥荒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由表面上的礼貌与举止,和大家的言谈,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历史,一部激变中的中国近代史。祁老人是代表着清朝人的,也就是富善先生所最愿看到的中国人。天佑太太是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的,她还保留着一些老的规矩,可是也拦不住新的事情的兴起。瑞宣纯粹的是个民国的人,他与祖父在年纪上虽只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却相隔有一两世纪。小顺儿与妞子是将来的人。将来的中国人须是什么样子呢?富善先生想不出。他极喜欢祁老人,可是他拦不住天佑太太与瑞宣的改变,更拦不住小顺子与妞子的继续改变。他愿意看见个一成不变的,特异而有趣的中国文化,可是中国像被狂风吹着的一只船似的,顺流而下。看到祁家的四辈人,他觉得他们是最奇异的一家子。虽然他们还都是中国人,可是又那么复杂,那么变化多端。最奇怪的是这些各有不同的人还居然住在一个院子里,还都很和睦,倒仿佛是每个人都要变,而又有个什么大的力量使他们在变化中还不至于分裂涣散。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揉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 (查看原文)

大白
11 回复
71赞
2012-11-15 10:35:27

—— 引自第540页

“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记住吧,老三!” (查看原文)

[已注销]
3 回复
38赞
2014-11-27 11:16:50

—— 引自章节: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