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萧红研究会特别推荐阅读版本

入选20世纪中文百强小说第9位,新课标必读丛书

完整无删节,采用1941年上海杂志公司(桂林)初版文字

原汁原味保留文中东北方言、与现代汉语不尽一致的个别字词习惯用法,可读到更为纯正的萧红文字

收录茅盾论《呼兰河传》及骆宾基《呼兰河传》后记

原创木刻版画,还原精彩故事情节,插图珍藏版

随书附赠萧红版画小像,适合纪念和收藏

平装双封套,印银+烫银工艺,呈现经典品质内容

《呼兰河传》是萧红代表名作,1941年由桂林上海杂志公司初版。备受鲁迅、茅盾、夏志清推崇,茅盾评价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全文以“我”的视角,描写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的风土人情,通过追忆家乡各色人物和生活画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百姓平凡、愚昧的生活日常。萧红笔下与祖父的情感,“后花园”里的有趣回忆都让读者为之动容。

作者简介:

萧红,原名张廼莹

1911年6月1日出生于哈尔滨市呼兰河区

1942年萧红病逝于香港浅水湾,年仅31岁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23岁踏进文坛,凭借《生死场》一举成名

鲁迅称赞她是“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茅盾、夏志清等都对萧红大加赞赏

萧红一生情路坎坷,但从未放弃对自由和爱的渴望与追求。

《呼兰河传》
附录
茅盾论《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后记/骆宾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的过着,霜打了,雨淋了。大风来时是风沙走石,似乎很了不起的样子。冬天,大地被冻裂了,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锵锵地响着裂开了纹。冬天,冻掉了人的耳朵,……破了人的鼻子……裂了人的手和脚。
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和小民们无关。
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 (查看原文)

达达刚子
97赞
2014-08-08 09:21:42

—— 引自第25页

年青的女子,莫名其妙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命,于是往往演出悲剧来,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 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 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的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青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 那么节妇坊上为什么没写着赞美女子跳井跳得勇敢的赞词?那是修节妇坊的人故意给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一个女人。他怕是写上了,将来他打他女人的时候,他的女人也去跳井。女人也跳下井,留下来一大群孩子可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温文尔雅,孝顺公婆…… (查看原文)

Toohuman
1 回复
48赞
2015-01-12 20:58:47

—— 引自第5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