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到存在者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从本质上说,存在是奇特的,它撞击着我们,如黑夜一般,将我们紧紧地裹挟,令我们窒息,痛苦万分,却不给我们一个答案。它就是存在之恶。如果说,哲学就是存在之诘问,那它就已经意味着对存在的担承。如果说,哲学不仅仅是这个诘问,那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超越这个诘问,而不是去回答它。超越存在之诘问,所得到的并非一个真理,而是善。 ——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

本书为“彼岸人文译丛”中的一本,所进行的是一项准备性的研究。它纵览了一系列十分宽泛的研究主题,涉及善之难题、时间以及作为向善之运动的与他人之关系。 从1947年至今,书中那些由中心主题il y a衍生而来的叙述,甚至完成这些叙述的结论,都一直在各自层面上保有其意义。然而,某些言说可能过早地阐发了il y a概念可能的拓展。因此,请允许我们指明那些经过拓展至今都还能引起我们重视的要素,如作品第一章中作者对其尝试着进行了现象学分析的懒惰、疲惫、努力。它们都被il y a形式的存在(etre)打上了冷漠、恐怖而又挥之不去的烙印。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il y a本身的描述,以及对其非人的中性(neutralite)的反复强调。克服这种中性的途径就是实显(hypostase),可以说它令比否定更强大的存在(etre)臣服于诸存在者(etres),令实存(existence)屈服于实存者(existant)。《从存在到存在者》中的绝大部分描述都在试图趋近这种实显,这种“置放”(position)。

作者简介:

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1923年进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开始其哲学生涯。他是最早把德国现象学介绍到法国的哲学家。1928——1929年,他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师从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研究现象学,深受两位大师思想的影响而又有所超越。他是继胡塞尔、海德格尔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其主要著作有:《从存在到存在者》、《和胡塞尔、海德格尔一起发现存在》、《困难的自由:论犹太教文集》等。

第一章 与存在(existence)的关系以及瞬间
第一节 与存在(existence)的关系
第二节 疲惫与瞬间
第二章 世界
第一节 意向
第二节 光
第三章 无世界的存在(existence)
第一节 异域感
第二节 无存在者(existant)的存在(existence)
第四章 实显
第一节 失眠
第二节 置放
第三节 通向时间
结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畏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不是一种面对死亡的焦虑。根据列维•布留尔的说法,原始人类面对死亡,就如同面对任何自然现般,完全无动于衷。主体在恐惧中被剥夺的是他的主体性、他进行私密存在( existence)的能力。他被去人格化了。“恶心”这种对存在( existence)的感受还称不上是一种去人格化。而相反,畏则翻转一个主体的主体性以及他作为存在者的特征。它就意味着对iya的参与。这是一种回归到一切否定之中的il y a,“无路可逃”( sans issue)的il y a。或许可以说,这意味着求死不得,意味着存在( existence)无所不在,直到它自身毁灭之时亦然。 (查看原文)

詅痴符
3赞
2020-08-25 22:12:03

—— 引自章节:第二节 无存在者(existant)的存在(existenc

从本质上说,存在是奇特的,它撞击着我们,如黑夜一般,将我们紧紧地裹挟,令我们窒息,痛苦万分,却不给我们一个答案。它就是存在之恶。如果说,哲学就是存在之诘问,那它就已经意味着对存在的担承。如果说,哲学不仅仅是这个诘问,那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超越这个诘问,而不是去回答它。超越存在之诘问,所得到的并非一个真理,而是善。
有一种厌倦,它厌倦了一切的一切,但尤其厌倦自身。令人厌倦的,并不是我们生命的某个特定形式——我们所处的乏味无趣的环境,周围庸俗残忍的人群——厌倦针对的是存在本身。生存在厌倦中,并不意味着在笑声固有的轻飘中忘却自身,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生命的完美充盈中失重般地漂浮。这样的生命生生灭灭,得之不付代价,失去也无可吝惜。而与此相反在厌倦中的存在,就像有人在体系你存在的义务,重申这纸无法解除的契约的庄重和严厉。必须做些什么,必须行动。必须憧憬。尽管一些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会搁置判断,放弃行动,放弃憧憬,留一副假笑示人,但契约的力量更加强大,它强迫我们接受一个不可推卸的“必须如此”。这句命令像灵魂一样,深藏在行动的必要性中,加重了它的语气。厌倦所无法拒绝的,正是这种终极命令。我们在厌倦中怀念着一片更加晴朗的天空,希望逃离存在本身,而不仅仅逃离它的一个表象。这样的奔逃没有既定路线,没有终点,亦不冀望于能停泊在某处。就像波特莱尔笔下真正的行者,为了离开而离开。
但是,懒惰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位于行为开始之前,从某个角度来说,它指向一种未来。它不是放弃行动之前产生的一种关于未来的思想。在其具体的饱满中,它表现为一种对未来的戒绝。它所揭示的存在悲剧只能更加深重。它意味着疲惫于未来。一个开始,并不像一个重生的契机、一个新鲜而愉悦的瞬间、一个全新的时刻那样,在恳请着它;在一个疲惫的在场成形之前,它就已经完成了。它可能就此宣告,所谓未来,一个童贞般的瞬间,对于一个单独的主体而言是不可能的。
疲惫… (查看原文)

好了日inutile
2赞
2017-02-04 17:55:41

—— 引自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