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科学思想史领域的经典名著,既是科学史著作,也是哲学史著作。对后世的科学思想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考察了近代科学兴起的过程和原因,强调科学与哲学、宗教等人类思想领域密不可分。本书对哥白尼、开普勒、 伽利略、笛卡儿、霍布斯、吉尔伯特、波义耳和牛顿等16、17世纪“哲学家-科学家”的方法和形而上学预设做出了精彩的分析,解释了近代世界观的成功和局限性。其明确的哲学动机是,为什么近代思想的主流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认识论问题会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

作者简介:

埃德温•阿瑟•伯特(1892-1989),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康奈尔大学哲学教授。其主要著作有:《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924)、《科学时代的宗教》(1930)、《正确思考的原则和问题》(1931)、《英国哲学家:从培根到密尔》(1939)、《宗教哲学的类型》(1939)、《慈悲佛陀的教诲》(1955)、《人寻求神:宗教史和宗教比较研究》(1957)、《寻求哲学理解》(1965)、《人的旅程》(1981)等等。

张卜天,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国内杰出的中青年翻译家,已为我馆翻译重要学术著作多部。译文质量获得读者一致好评。

前言
修订版前言
章 导论
第二章 哥白尼和开普勒
第三章 伽利略
第四章 笛卡儿
第五章 17世纪的英国哲学
第六章 吉尔伯特和波义耳
第七章 牛顿的形而上学
第八章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未对人超越时空的想象力规定任何限制的但丁和弥尔顿那极富浪漫色彩的宇宙现已遭到彻底清除。空间被等同于几何学领域,时间被等同于数的连续性。人们原以为自己居住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不时会传来悦耳的声音,四周弥漫着花香,充满着喜悦爱和美,处处表现出目的的和谐和创世理念,如今这个世界却被塞进了分散的生物体大脑的极小角落。真正重要的外在世界是一个坚硬冷漠、无色、无声的死寂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由服从力学规律、在数学上可以计算的运动所组成的世界。人直接感知的那个质的世界变成了更远处那个无限机器所产生的一个奇特而次要的结果。在牛顿那里,经过模糊解释、不再声称作认真哲学思考的笛卡儿主义形而上学终于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主义,成为近代最主要的世界观。 (查看原文)

聂北秦
2赞
2021-05-22 10:53:35

—— 引自第238页

117 意象总是关于特殊对象而言,我们发现霍布斯与中世纪晚期强烈的唯名论倾向颇为一致。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真实存在,这种倾向在英国尤其盛行。霍布斯哲学的这种唯名论方面使他不会承认普遍本质或本性是实在的,它们只是一些名称罢了。
120 现在,我们也许会问,这种推理既然适用于第二性质,难道就不适用于第一性质吗? —第一性质难道不也仅仅是有感觉能力的生物中的幻象吗?在这方面,二者之间似乎没有差别。 对于这种异议,霍布斯坦率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且在空间与几何广延之间作了区分。我们将会看到,一些古代学者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这个区分,但直到牛顿以后,它才在近代思想中最终变得重要起来。在霍布斯看来,空间本身是一种幻象,是 “存在于心灵之外的事物的幻象;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幻象中不考虑其他偶性,只考虑它在我们之外显现”。然而 ,通过对运动 进行几何研究我们得知,广延是物体的一个本质特征。总是存在着运动中的外在于我们的广延物,它们通过运动在我们内部引起幻象以及幻象的 那 种 “外部性”, 即空间。时间也是一种幻象,是 “运动先后”的幻象。“自然之中只有现在存在;过去的事物只在记忆中存在 ;未来的事物则根本不存在,未来只是心灵的虚构,是把过去活动的后果应用于现在的活动。”自 然 之 中 有 运 动 但 没 有 时 间 ,时间是记忆和 预 期 的 先 后 性的幻象。 因此, 所感知到的整个意象处于身体之内,无论与外表多么相反。心灵是有机体的运动,感觉是实际发生于器官之内的外向性的显现。霍布斯似乎没有注意到这种观点所蕴含的巨大的认识论困难。他未经批判考察就接受了伽利略机械宇宙论的基本要素。
幻象的那种“外部性”
心灵是有机体的运动,感觉是实际发生于器官之内的外向性的显现 (查看原文)

白绳
1赞
2018-06-08 00:12:25

—— 引自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