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的重要著作,涉及解释学、现象学、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宗教现象学、符号学等。上述思想流派对各种社会和思想现象提出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解释。利科认为这些相互竞争的解释同等有效,它们之间的冲突恰恰说明了解释具有不可化约的多元性,因而,利科在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反思解释。这种解释不是要取消解释的冲突,不是要把各种相近的或冲突的解释整合在唯一的解释之中,而是要让它们相互对话、沟通,并希冀通过对既显又隐的多重语义学意义进行解释,且以反思为中介来超越现象学与心理分析、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之间的对立和背反。
作者简介:
保罗·利科,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解释学家之一。曾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巴黎大学教授,并为美国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11月,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有人文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主要著作:《意志哲学》、《解释的冲突》、《活的隐喻》、《时间与叙事》等。
莫伟民,哲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当代法国哲学。主要著作:《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主要译作:利科的《解释的冲突》,福柯的《词与物》,利奥塔的《后现代道德》(合译)等。
第一部分 解释学与结构主义
第二部分 解释学与心理分析
第三部分 解释学与现象学
第四部分 被解释的恶之象征
第五部分 宗教与信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对我而言,结构人类学似乎是令人信服的,只要它了解自己的说明是逐渐拓展的,即它的成功首先是在语言学中,接着是在亲族系统中,最后慢慢地依据与语言学模式的亲缘游戏,而扩展到所有社会生活的形式中;根据同样理由,在我看来,当结构人类学以哲学自居时,就似乎变得可疑了;在我看来,一个被设定为无意识的秩序,永远只能是一个通过自身而与自身的理解抽象地相隔离的阶段;自在的秩序就是处于自身外面的思想。 (查看原文)
PÆLĪMPSËST
2 回复
11赞
2022-08-25 14:25:04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解释学与结构主义
由此,语言正是在同一层次上、在同一个话语要求之中,拥有指称与主体、世界与听众。因此,对世界的指称以及自身指称,都一起被结构语言学认定为不是系统本身的构成成分而被排除了,这并不使我们惊讶。但是,这种排除只是为了要构建一门阐明科学而必须设定的前提而已;当重要的是达到这样一个履行的层面,一个说话者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了其相关于情境和听众的意指意向,这时候这前提就不再起作用了。讲话和指称,就会与行动、事件、选择和革新融合在一起。 (查看原文)
PÆLĪMPSËST
2 回复
11赞
2022-08-25 14:25:04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解释学与结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