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这本著作是德勒兹对普鲁斯特名著《追忆逝水年华》 的一种全新解读。作者一反传统的现象学式解读,将《追忆》视为一种“反逻各斯”,其中不再存在一个超越一切认知经验的主体自我,而是一个被动接收世界之符号的客体,从而对西方哲学的经验阐释体系提出挑战。德勒兹在第三版序言中称,第一部分涉及的是《追忆》一书所表现的符号的产生与阐释,第二部分则思索一个不同的问题:从《追忆》的构成的角度,来思索符号自身的生产和增殖。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中文版收入上海译文“法国思想家译丛”。
作者简介:
吉尔·德勒兹,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2年发表处女作《休谟及其生活、著作和哲学》,1957年任索邦大学哲学史助教,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1969年任里昂学院哲学教师,1969年接替米歇尔·福柯,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教授至1987年退休。
1995年11月4日,德勒兹因难忍肺疾折磨,从巴黎住处的窗户坠楼自杀。
第三版序言
第一部分 符号
符号的类型
符号与真理
学习
艺术的符号和本质
记忆的次要地位
系列与群体
符号系统中的多元化
结论思想意象
第二部分 文学机器
反逻各斯
箱子与瓶子
《追忆》的层次
三种机器
风格
结论 疯狂的呈现与功用:蜘蛛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然而,一种绝对的、终极的差异是什么呢?它不是一种在两个事物或对象之间的经验性的差异,此种差异始终是外在的。普鲁斯特给出了对于本质的第一个概括,他指出本质是某种存在于主体之中的事物,作为某种存在于主体的核心的最根本性质:内在的差异,“性质的差异存在于世界向我们进行呈现的方式之中,如果不曾有艺术,那么此种差异就将始终作为每个人的永恒的秘密。”从这个方面来说,普鲁斯特是莱布尼兹主义者:本质是真正的单子,每个单子都根据它们表现世界的视点而被界定,而每个视点自身都归结于某种居于单子的基础的终极性质。正如莱布尼兹所说,单子既没有门也没有窗子:视点就是差异自身,对于同一-个世界的种种视点与那些彼此间最为远离的世界一样,是相互差异的。这就是为什么友情永远只是错误的沟通,奠基于误解之上,并只能打开错误的窗子。这就是为什么更为清醒的爱情从原则上否弃了所有的沟通。我们唯一的门窗都是精神性的:只存在着艺术性的主体间的沟通。只有艺术才能给予我们那种我们曾在一个朋友那里徒劳寻觅的东西,那种我们将在–个爱人身上徒劳寻觅的东西。“只有借助艺术,我们才能走出自我,了解别人在这个世界,与我们不同的世界里看到些什么,否则,那个世界上的景象会像月亮上有些什么一样为我们所无法认识。幸亏有了艺术,才使我们不只看到一个世界,我们的世界,才使我们看到世界的增殖,而且,有多少个敢于标新立异的艺术家,我们就能拥有多少个世界,它们之间的差异比那些进入无限的世界之间的差异更大……” (查看原文)
Kiyoko🌲
10赞
2021-06-18 17:57:14
—— 引自第43页
本质是某种居于主体的核心的最根本的性质;然而,这种性质要比主体更为深层,它属于另–个不同的范畴:“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的未知的性质”。并非是主体表现了本质,毋宁说,是本质自身被蕴含于,包含于,盘卷于( s’enrouler)主体之中。而且,通过盘卷于自身之中,它构成了主体性。并非是个体构成了世界,而是被包含的世界和本质构成了个体:“这些世界,我们称之为个体,而离开艺术,我们将永远也不能认识它们。”本质不仅仅是个体性的,还是个体化的。 (查看原文)
Kiyoko🌲
10赞
2021-06-18 17:57:14
—— 引自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