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规训与惩罚》——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者永远无法绕开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获得了无数的讨论和引用,相关的二手文献层出不穷。那么,时至今日,为什么还需要一本关于这部被频繁征引的作品的导读书呢?

★ 因为本书作者感到,现今有关《规训与惩罚》的论述已经尤为明显地被三个重要缺失所损害,它们在福柯的叙述中常常是沉默的,然而如果没有它们的话,对于《规训与惩罚》的清楚明了、令人满意的解读便不可能出现。这些缺失正是作者在这本导读书中致力于修复的。

★ 福柯是一位如此复杂的思想家,而《规训与惩罚》的丰富性也只有通过多次的阅读才能够发现。本书的目标仅仅是通过忠实于福柯的实际文本而“推陈出新”。

-内容简介-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呈现了一段刑法和刑罚的变迁史,以此探究西方社会为何从一种酷刑所带来的躯体惩罚转向了一种判处监禁的“温和”惩罚,并最终揭示了知识、权力和主体性这些常常不为人觉察的规划。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使读者在第一次同这本充满挑战且令人激动的著作相遇时便倾注心力。本书将遵循《规训与惩罚》的章节结构,并时常引用福柯本人的话语,以便读者在原著中读到这些话语时,不会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从理论上说,本书将有助于为那些《规训与惩罚》的未来读者们提供一个平台,通过阐明这部著作的总体架构及其段落含义,它将帮助读者迈出第一步。简而言之,这本指南应当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安妮·施沃恩(Anne Schwan)系爱丁堡龙比亚大学(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英国文学讲师。

史蒂芬·夏皮罗(Stephen Shapiro)系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英语与比较文学研究教授。

-译者简介-

庞弘,1984年生,四川成都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现供职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学术兴趣集中于西方文论和视觉文化理论。

目录
理论依据
概述
关于文本的说明
第1部分 酷刑
1 犯人的身体
2 断头台的景观
第2部分 惩罚
1 普遍的惩罚
2 惩罚的温和方式
第3部分 规训
1 驯顺的身体
2 规训的手段
3 全景敞视主义
第4部分 监狱
1 彻底而严厉的制度
2 非法活动与过失犯罪
3 监狱
进阶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监狱的存在给人以一种错觉,似乎只要身处牢栏之外,便一定能享有绝对而充分的自由。殊不知,监狱在空间规训上的恰切性,已使其结构原理和运作逻辑为诸多社会机构竞相仿效。放眼望去,无论是工厂的车间、医院的病房、公司的格子间,还是貌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学校园,皆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监狱的特征。由此,福柯解构了西方思想史上关于“自我”(self)的神话。在他看来,自我并非独立、自主、自足的存在,而是各种规训与审查技术的造物,充塞其中的,是一整套“已经形成,并且与惩罚权力的实践愈益纠缠在一起”的“知识、技术和‘科学话语’”。自我所昭示的,并非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由与解放,而是一个危机重重的现代陷阱。 (查看原文)

赖怀普
5赞
2022-04-14 00:37:20

—— 引自章节:理论依据

在概述了研究主题之后,福柯提出,他在《规训与惩罚》中的目标是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第23页)。换言之,福柯并未假定我们始终拥有一种关于“内在自我”和灵魂的感觉,他所要论证的是,这种关于个人身份的感觉是受社会制约,并且被历史性地加以建构。除此之外,这种对个体人格的感受将通过新的评估行为而产生。因此,当我们或许认为自我是纯粹“自然的”、“本真的”,并且未被社会所影响时,福柯则宣称,自我是现代审查制度的产物福柯试图借助这本书来探究这些社会影响的来源。 (查看原文)

无异议
2赞
2020-01-07 20:39:18

—— 引自章节:1 犯人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