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每周,都有超过1 000人走进桑德尔教授的课堂,参加哈佛有史以来累计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
网上,《公正》的课程视频已有超过1 000万人次点击观看 钱颖一、邓正来、闾丘露薇推荐阅读
唤醒我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把我们的良知带向何方
▲如果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而向他提供致命性的药物,你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亵渎吗?
▲如果一个人的死能换来多数人的生,你会牺牲那个人而让自己和同伴们活下去吗?
▲如果改进汽车的致命缺陷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你会愿意为此付出高额的改装费用吗?
▲如果一项合同与传统道德冲突,法院判决合同无效,你会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吗?
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年代,我们的行为选择总在人性和物质性之间摇摆不定。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我们常常因为尊重人的基本权利而违背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因此我们才会认为,19世纪遇险的英国船员为了存活下去杀死并吃掉一个病弱的奴仆,是有悖人道的。但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个人的生命权利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又会反对同性婚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公正,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这多少让习惯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我们感到不安,但这种不安,却能让我们理性精神保持清醒的状态。
我们清醒的理性和人类的良知,会促发我们去寻找有关“公正”的“出路”。这条道路既能体现我们社会规范的人性,又能体现客观性。而这正是“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进路: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作出我们应该作的、公正的选择。”
作者简介: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著名政治学家,作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30多年来一直在哈佛大学讲授一门名为“公正”的课程,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是哈佛有史以来单学段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英国的《卫报》称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第一章做正当之事
福利、自由与德性
受什么样的伤应该得到紫心勋章?
对政府救助的愤慨
三种公正进路
失控的电车
阿富汗的牧羊人
道德困境
第二章最大幸福原则/功利主义
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
反驳:个体权利
反驳:通用货币价值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第三章我们拥有自身吗?/自由至上主义
最小政府
自由市场哲学
迈克尔•乔丹的钱
我们拥有自身吗?
第四章雇佣帮助/市场与道德
何谓公正——征召士兵还是雇用士兵?
支持志愿兵役制度的理由
为钱而孕
代孕合同与公正
承包怀孕
第五章重要的是动机/伊曼纽尔•康德
康德论权利
使幸福最大化的问题
什么是自由?
人与物
何谓道德?寻求动机
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什么?
绝对命令Vs假言命令
道德与自由
对康德的疑问
性、撒谎与政治
第六章平等的理由/约翰•罗尔斯
契约的道德局限
何时同意并不够:棒球卡和渗漏的马桶
何时同意并非必要:休谟的房子和橡皮清洁工
利益还是同意?萨姆的汽车修理
设想完美的契约
公正的两个原则
源于道德任意性的论点
一个平等主义的噩梦
反对道德应得
生活是公平的吗?
第七章反歧视行动之争
校正考试的不足
补偿过往之错
促进多样性
民族偏好侵犯了权利吗?
种族隔离与反犹太人制度
偏袒白人的反歧视行动?
公正能够脱离于道德应得吗?
为什么不拍卖大学录取资格呢?
第八章谁应得什么?/亚里士多德
公正、目的与荣誉
目的论思维:网球场和小熊维尼
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政治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不参与政治,你能成为一个好人吗?
学成于行
政治与良善生活
凯西•马丁的高尔夫球车
第九章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忠诚之难
道歉与补偿
我们应当弥补前辈们所犯下的罪吗?
道德个人主义
政府应当在道德上保持中立吗?
公正与自由
共同体的主张
讲故事的存在
超越同意的义务
团结与归属
爱国主义是一种美德吗?
团结是对自己人的一种偏袒吗?
忠诚能否凌驾于普遍道德原则之上?
公正与良善生活
第十章公正与共同善
对中立性的渴望
堕胎与干细胞的争论
同性婚姻
公正与良善生活
共同善的政治
后记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现在是凌晨三点,你的大学室友问你为什么深夜不睡觉,而是思考与失控电车有关的道德困境。
“为了给伦理课写一篇好论文。”你回答道。
“可是为什么要写一篇好论文呢?” 你的室友问道。
“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
“可是为什么要在乎成绩呢?”
“为了在投资银行得到一份工作”
“可是为什么要在投资银行得到一份工作呢?”
“为了某天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
“可是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呢?”
“为了赚很多的钱。”
“可是为什么要赚很多的钱呢?”
“为了能够经常吃龙虾,我喜欢吃龙虾。毕竟,我是一个有感知的生物。这就是我为什么熬夜思考失控电车的原因!”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他律规定性”(heteronomy)的一个事例——做某事是为了其它事情,再为了其它事情,再为了其它事情,如此等等。当我们他律地行动时,我们是为了某些外在于我们的给定的目的去行动,我们是自己所追求的各种目的的工具,并非目的的设定者。
康德的意志自由观念与此截然相对。当我们自律的行动——也即根据我们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时——我们做某事是为了自身的目的,是作为目的本身。我们不再是那些外在于我们而给定的各种目的的工具。“自律地行动”这一能力,赋予了人类以特殊的尊严,它标示了人和物之间的区别。
对于康德而言,尊重人的尊严就意味着将人当做目的的本身来对待。这就是为什么功利主义为了总体福利而利用人是不对的。将那个大汉推落到轨道上以挡住电车,就是把他当做了工具,因而没有把他当做目的的本身加以尊重。一个开明的功力主义者(如密尔),可能会处于对次生效益的考虑——从长远来看会降低功利——而拒绝去推那个人。(比如人们将不敢站在桥上了,等等。)然后,康德会坚持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让人打消推人下桥的念头的理由,它仍然是将那个潜在的受害者当做成全他人幸福的一种工具、一个对象、一种手段。它让他活着,却并不是为了他自己的目的,而是为了让… (查看原文)
Ying
24 回复
85赞
2013-01-06 22:56:42
—— 引自章节:人与物
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一个公正的社会以正当的方式分配这些物品,它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 (查看原文)
小星精神
1 回复
31赞
2021-01-07 20:40:29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做正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