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干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冈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入户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人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本。直到20世纪8O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人畅销书。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本书经赵复三先生重新翻译,片配中国思想知师插图70余幅,成此插图珍藏本。
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二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一九一九年赴美留学,一九二四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行。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五二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四十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一九四九年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作者自序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名家
名家和“辩者”
第九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韩非子与法家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而上学
第十六章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英文版编者引言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一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迁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信。在末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查看原文)
舒姝
7 回复
31赞
2019-11-10 09:49:59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查看原文)
凌闲之
10赞
2022-02-28 12:30:34
—— 引自章节:第八章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