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作者张岱年从中国哲学固有的体系出发来研究中国哲学,全书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大部分。作者指出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变易大流,一切都在变易中,而整个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易历程。书中特别突出了人生论,人我和谐之道的宣示被作者认为是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中国哲学中的致知论颇为简略,直截了当地承认物之外在与物之可知。
作者极为重视古代哲学概念的分析和研究,阐发精微。另外,全书引证古代哲学的原始资料极为丰富,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再版序言
新序
自序
序论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二、中国哲学之区分
三、中国哲学之特色
四、中国哲学之发展
上部 宇宙论
引端 中国宇宙论之发生
第一篇 本根论
第一章 中国本根论之基本倾向
第二章 道论
第三章 太极阴阳论附五行说
第四章 气论一
第五章 理气论
第六章 唯心论
第七章 气论二
第八章 多元论
本根论综论
第二篇 大化论
第一章 变易与常则
第二章 反复
第三章 两一
第四章 大化性质
第五章 终始、有无
第六章 坚白、同异
﹝补录﹞ 形神问题简述
大化论综论
中部 人生论
引端 人生论在中国哲学中之位置
第一篇 天人关系论
第一章 人在宇宙中之位置
第二章 天人合一
﹝补录﹞天人有分与天人相胜
天人关系论综论
第二篇 人性论
第一章 性善与性恶
第二章 性无善恶与性超善恶
第三章 性有善有恶与性三品
第四章 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
第五章 心之诸说
人性论综论
第三篇 人生理想论
简引 人道与人生理想
第一章 仁
第二章 兼爱
第三章 无为
第四章 有为
第五章 诚及与天为一
第六章 与理为一
第七章 明心
第八章 践形
人生理想论综论
第四篇 人生问题论
简引 人生问题
第一章 义与利
第二章 命与非命
第三章 兼与独
第四章 自然与人为
第五章 损与益
第六章 动与静
第七章 欲与理
第八章 情与无情
第九章 人死与不朽
﹝补录﹞志功问题简述
人生问题论综论
下部 致知论
引端 中国哲学中之致知论
第一篇 知论
第一章 知之性质与来源
第二章 知之可能与限度
第三章 真知
知论综论
第二篇 方法论
第一章 一般方法论
第二章 名与辩
方法论综论
结论 中国哲学中之活的与死的
补遗
张岱年先生学术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古今解者皆谓“述”为“传旧”或“循旧”之义。今案不然。“述”实乃推衍或继续发展之义。《中庸》云:“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武王对于文王,可谓为述,然武王非仅传文王之旧,循文王之旧而已。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而武王则伐商而有天下。武王可谓顺文王德业之方向作继续的发展,以达到其必然的结果。《中庸》又云:“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继志”与“述事”同义,所谓“述”者实谓继续发挥而完成之。《中庸》又云:“仲尼祖述尧舜。”述即有所祖述,亦即前有所承,而非仅一循往昔之旧,无所增益。《论语》载孔子责原壤云:“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无述者,谓其不能继承前人有所发阐。“作”为开创,即不继承前人而从新开端。“述而不作”,即循前人之道路作更进的发展,而不另作新的开端。孟子谓孔子为“集大成”,唯其述而不作,故可集前人之大成。以《中庸》证《论语》,而述字之义始显,孔子一生工作之性质,亦彰然可明。唯以传旧循旧为述,则视孔子纯为一教授老儒,诬罔实甚。又孔子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其所演之尧、舜、文、武,实已加以“理想化”,故可谓有“托古改制”之倾向。董仲舒云:“孔子立新王之道。”(《春秋繁露·玉杯》)实非无理由。《论语》云:“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孔子之意,实欲根据三代之制度而加以损益,以成尽善尽美之制。故一方面可谓“集大成”,一方面亦可谓“立新王之道”。 (查看原文)
子庸
2023-01-29 16:53:19
—— 引自章节:四、中国哲学之发展
格字实尚有一古训。《文选》李萧远《运命论》李善注云:“《仓颉》篇曰:格,量度之也。”《仓颉》篇实为最古之字书,其训诂实极可据。以此训为格物之格之解释,实明白晓畅,了无疑滞。此可谓格物之格之正解。格物即是量度物。量度物者,即对物加以审衡而分辨其本末先后。故《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云:“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致知,即是知本,即知事物之中孰为本,孰为先。参照上下文句,《大学》之格物之本义,彰然无凝。 (查看原文)
子庸
2023-02-09 19:18:54
—— 引自章节: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