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回到马克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一个崭新口号。廓清理论地平、寻求新的理论衍射点是这一深度模式的逻辑前提。本书在国内第一次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第一次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语境出发,力求真实地呈现出马克思哲学话语深层转换的动态历史原相。作者的学术创新在于,运用全新的解读方法确认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学社会现象学,以及建立在扬弃古典经济学社会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视域,特别是第一次指认出马克思在最后的经济学探索中所创立的历史现象学批判话语。由此,本书冲破了苏东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理解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重重理论迷障。
作者简介:
张一兵 本名张异宾。男,1956年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茌平。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代表性论著有:《遭遇阿甘本——赤裸生命的例外悬临》(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技术义肢与数字延异——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的构境论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发现索恩-雷特尔——先天观念综合发生的隐秘社会历史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版)、《回到福柯——暴力性构序与生命治安的话语构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版)、《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问题式、症候阅读和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等。
第四版序言 1
第三版序言 3
第二版序言 19
第一版序言 28
导言 1
一、五大解读模式:从青年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 2
二、马克思理论写作中的三类文本及其哲学评估 12
三、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三个理论制高点 19
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初次面对经济学的支援背景 25
第一节 被遮蔽的线索一:早期政治经济学的隐性哲学构架 25
1.政治经济学是从怎样的感性经验出发的 26
2.早期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隐性社会唯物主义前提 29
3.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进展中的社会唯物主义原则 44
4.科学抽象视域中的现代社会存在本质与运动规律 50
5.李嘉图与社会唯物主义的深层语境 55
第二节 被遮蔽的线索二:黑格尔对古典经济学的认同与超越 64
1.黑格尔哲学与古典经济学 64
2.劳动:人创造自己并建构社会历史的外化活动 70
3.经济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市民社会背后的理性的狡计 78
4.颠倒的哲学逻辑与颠倒的经济世界:黑格尔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85
第三节 被遮蔽的线索三:对资产阶级社会直接冲击的经济哲学逻辑 91
1.一种经济学浪漫主义的主体性审判 91
2.蒲鲁东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抨击 100
3.赫斯:哲学层面上被凸现出来的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异化 106
4.青年恩格斯的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 140
第二章 经济学语境中哲学话语的沉默与凸现 150
第一节 从《克罗茨纳赫笔记》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50
1.青年马克思与《克罗茨纳赫笔记》 151
2.《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文本解读:再审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缘由 154
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论犹太人问题》 162
第二节 《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 168
1.《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 169
2.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认知背景 173
3.《巴黎笔记》的具体阅读语境与内在研读线索 175
第三节 《巴黎笔记》的摘录性文本研究 181
1.一个沉默的开端:从萨伊到斯密 181
2.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初识 185
3.李嘉图:话语转换前的一种思想激活 191
第四节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经济学批判中的人本学话语之凸现 197
1.《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解读语境 198
2.理论建构A:政治经济学的哲学评判 200
3.理论建构B:经济关系颠倒之经济学哲学反思 207
4.理论建构C:劳动异化逻辑的初步设定 212
5.走向总体批判:一种社会主义的结论 218
第三章 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复调语境 221
第一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情况 221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结构 222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般评述 228
第二节 走向社会本真的人学现象学批判 233
1.第一笔记本的文本结构与总体逻辑构架 233
2.第一笔记本第一部分中的两种话语 235
3.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史观 240
第三节 权力话语与复杂的隐性逻辑悖结 252
1.经济哲学:第二笔记本开始的新视域 253
2.第三笔记本:一个总体评价 259
3.经济学中的现实历史 261
4.哲学共产主义 265
5.青年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269
6.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探讨 277
第四节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二次批判 281
1.青年黑格尔派的逻辑误区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方法 282
2.两种现象学: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蔽与遮蔽 286
3.客观地扬弃异化:对黑格尔意识对象克服论的批判 29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前夜的实验性文本 297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理论联盟 297
1.政治经济学前提与方法的再批判 298
2.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三次批判 303
3.社会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结合的重新审视 308
4.马克思思想中逐步强化起来的新唯物主义倾向 313
第二节 无策略: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颠覆 320
1.《布鲁塞尔笔记》A的前期摘录与研究 321
2.李斯特与经济发展中的“德国特色” 323
3.《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文本情况与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 329
4.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种哲学逻辑解构 335
第三节 马克思走向哲学革命的非常性思想实验 343
1.马克思的《黑格尔现象学的结构》解读 344
2.令人费解的《笔记本中的札记》 351
第四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格式塔变革 355
1.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实践意味着什么 356
2.马克思认知构架的质变 363
3.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科学方法论之最初建构 366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建构的重要理论参照系 372
第一节 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372
1.《布鲁塞尔笔记》B与《曼彻斯特笔记》的文本研究 373
2.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特定语境 378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的联结 384
1.物质生产特别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社会财富和知识 385
2.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也可以承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393
3.对劳动价值论的肯定与逻辑翻转 397
4.能否发展生产力: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客观依据 403
第三节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407
1.施蒂纳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一般理论逻辑一 408
2.费尔巴哈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之证伪 411
3.施蒂纳为什么同时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 415
4.“打倒一大片”的施蒂纳到底想要什么 418
第四节 舒尔茨和他的《生产运动》 422
1.从现实出发的社会唯物主义高级形态 424
2.关涉物质定在:自然的依赖性生存 432
3.农业与工场手工业:劳动塑形自然与技能知识 438
4.机器生产背后的精神操纵与国势生产力 443
5.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共时性结构改变 449
6.活动价值论与世界交往学说背后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 452
第六章 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建构 458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与话语结构 458
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定对象性语境 459
2.《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及其文本的一般情况 461
3.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手稿的文本结构 466
4.《德意志意识形态》复杂的话语重组 472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历史性存在及本质 477
1.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话语和历史规定 478
2.人类历史性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 488
3.现实的个人与历史性生存 500
第三节 分工与现实的世界历史: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 506
1.马克思科学批判话语中分工的地位 506
2.分工与历史发生的四种社会所有制形式 514
3.一个简短的理论评述 523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后视域 528
第一节 科学批判理论的新基点 528
1.《马克思致巴维尔·瓦西里也维奇·安年柯夫》的写作语境 530
2.一定的历史的暂时的历史情境 535
3.能有:一种逻辑与现实的科学联结 544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接合 549
1.蒲鲁东与《贫困的哲学》 549
2.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学观点的批判 557
3.马克思对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批判 563
4.分立与缝合:哲学话语内居于经济学语境 570
第八章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历史唯物主义 576
第一节 《伦敦笔记》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577
1.《伦敦笔记》与马克思的第三次经济学研究 577
2.《伦敦笔记》时期马克思的初步理论所得 581
3.《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结构 586
第二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逻辑定位 590
1.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 591
2.历史认识论与科学的抽象 596
3.科学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 605
第三节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 611
1.经济学研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投射 612
2.马克思第一次讨论经济学科学研究方法的语境 619
3.科学劳动规定的现实历史抽象 622
第九章 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 632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与现象颠倒的逻辑和历史分析 633
1.劳动货币与“筛子接公牛奶” 633
2.价值抽象在交换过程中向货币实体的转化 638
3.“三大社会形式”与社会关系颠倒的历史前提 643
4.社会关系事物化和颠倒的历史性发生 649
5.抽象成为统治:历史现象学与精神现象学的不同答案 659
第二节 资本:交换背后的真实关系 666
1.从交换中生发出来的形式上的平等与自由 667
2.深层解蔽:流通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672
3.从主体向度出发的批判逻辑:资本和劳动与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 678
4.异化:一个重新确定的客观颠倒关系 686
第三节 《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 693
1.倒立跳舞的桌子与商品拜物教 693
2.一般社会财富与货币拜物教 700
3.能生钱的钱与资本拜物教 703
附录一“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 709
附录二文本解读与哲学创造——张异宾教授访谈录/刘景钊 728
附录三马克思重要学术研究及文本年表 748
附录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介绍 763
主要参考文献 798
主题索引 806
后记 820
第四版修订后记 82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再次,如果说在过去的社会形态中,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劳动者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还是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那么,此时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所面对的劳动却是仅仅作为非资本的劳动,即与所有权相分离而只能依存于资本的劳动。对于这一劳动概念,马克思作了较详细的规定。他说,“作为非资本本身的劳动是”:
(1)从否定方面看的非对象化劳动( Nicht-vergegenstandlichte
Arbeit)(本身还是对象的东西,在客观形式上是非对象的东西)。作为这样的东西,劳动是非原料,非劳动工具,非原产品:是同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分离的,同劳动的全部客观性相分离的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真正现实性( reale Wirklichkeit)的这些要素而存在的活劳动(同样是非价值);这是劳动的完全被剥夺,缺乏任何客体的、纯粹主体的生存(rein subjektive Existenz)。
这即是说,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之下的劳动主体,作为一种丧失了任何客观实现条件的纯粹独立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结果,而且是悲惨的历史结果。
(2)从肯定方面看的非对象化劳动,非价值,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性,劳动是劳动本身的非对象化的存在,因而是劳动本身的非对象的,也就是主体的生存( subjektive Existenz)。劳动不是作为对象,而是作为活动存在;不是作为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 lebendige Quelle)存在。
这是一种在可能性上存在的非对象化的纯主体劳动活动,但它却是真正创造价值的唯一鲜活的泉眼。
“(3)劳动作为同表现为资本的货币相对立的使用价值,不是这种或那种劳动,而是劳动本身,抽象劳动,同自己的特殊规定性绝不相干,但是可以有任何一种规定性。”这是说,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必定是依存于社会交换的抽象劳动,离开这一进… (查看原文)
项平
2赞
2021-04-14 09:58:18
—— 引自章节:3.从主体向度出发的批判逻辑:资本和劳动与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
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一词,也译“资产阶级社会”,此词与英文中的 Civil Society(公民社会)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中, büirgerliche Gesellschaft一词根据具体的使用语境分别意译为“市民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通常的情况是,在1844年以前的文献中 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一般译为“市民社会”,而1845年以后,多译“资产阶级社会”,少数特定语境中保留了“市民社会”的译法。还应该说明的是,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直接受到了弗格森的《公民社会史论》(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一书的影响。但弗格森所理解的政治法权意义上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同黑格尔从古典经济学那里延袭而来的经济机体和基础性社会结构意义上的 büirgerliche Gesellschaft之间存在着关键性的差别。但思想史上一个具有反讽意味的事实是:恰恰是黑格尔阅读并借鉴了弗格森的著作,正是该书的德译本使得“ büirgerliche Gesellschaft”在日耳曼学术界流行起来。当然也得承认,黑格尔的“市民社会”( 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在中世纪末期以来市民(资产者)兴起的背景下,在康德、费希特开创的德国“市民社会”分析语境中,吸收了洛克、孟德斯鸠的国家和市民社会讨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理综合。在康德那里,自为的市民社会已经被抽象地表述为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意图。在马克思的文献中,也出现了极少量的 Bourgeoisgesellschaft一词,同是资产阶级社会,只是此词由法语而来。比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书第二卷中两次使用此词,而大部分使用 büirgerliche Ges… (查看原文)
项平
2赞
2021-03-28 15:47:45
—— 引自章节:3.经济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市民社会背后的理性的狡计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