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时代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从1810年开始构思写作的《世界时代》是谢林自许的其整个哲学的“代表作”(Magnum Opus),尽管这部著作在他活着的时候从未以完整成书的形式出版。在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谢林一直试图以“世界时代”的形式对自己的哲学体系作出最终的决定性的阐述,并为此创作了二十多份不同的书稿。这个计划最终搁浅,“世界时代哲学”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否定哲学-肯定哲学”或“神话哲学-天启哲学”的奠基性导论。谢林《世界时代》的二十多份书稿绝大多数已经遗失或毁于战火。本书收录了该书1811年和1813年的两部已正式排印的原稿、1814年的第81号手稿、以及1815年的残篇,这是国内外学界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世界时代》文本辑录。在《世界时代》这部著作里,谢林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框架,刻意地用一种夹杂着历史叙述与辩证法推演的语言阐述了上帝和人在永恒和时间之内的命运:从自身内部的不同本原之间的纠缠和斗争出发,通过斗争和分离,让一切各安其位,统一在唯一的绝对精神之下。在这个过程中,谢林几乎讨论了所有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关于“神性”、“存在者-存在”、“自由”、“恶”、“时间”的论述尤其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刻性和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就谢林的主观意愿而言,还是就客观影响而言,《世界时代》都是整个谢林哲学的核心枢纽,对于理解谢林的早期哲学和后期哲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谢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世界时代》《神话哲学》《启示哲学》等。

先刚,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中文版《谢林著作集》说明
谢林的“世界时代哲学”构想及其演进(代译序)
世界时代•原稿 I(1811)
世界时代•原稿 II(1813)
世界时代•第81号手稿(1814)
世界时代•残篇(1815)
人名索引
主要译名对照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所有的人都同意,神性是“一切本质之本质”,是最纯粹的爱,是一种无限的流滥和分享。他们同时也主张,神性本身就存在着。但是单靠其自身,爱不能达到存在(Seyn)。实存是一种自私(Eigenheit),是一种孤立;而爱却是对于自私的否定,爱不追求私有的东西,因此单靠其自身不能存在着。同样,“一切本质之本质”也不拥有什么可以用来承载自己的东西,又因为它本身不是人格性的,所以必须有一个特殊的、人格性的本质(即我们所说的上帝)为它提供一个根据。如果我们希望把一个人格性的上帝看作是一个自明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不可能是由纯粹的爱构成的,正如某个人格性的本质——比如人——也不可能由纯粹的爱构成。因为爱在本性上是无限扩散的,而如果没有一个聚合的力量给予爱以持存,那么爱将四分五裂,迷失自身。但是,正如爱缺失了一个与之对立的力量就不能存在着,反过来也是如此。假若只有一种自私的力量存在着,或者假若这种力量占据了优势地位,那么结果就是,要么无物存在,要么只剩下一个永恒地封闭着自身的东西,没有什么能在其中生存——这样一来一切本质之本质”概念以及“创世”观念就被抛弃了。上帝自身内部的自私力量针对着万物,它是一团毁灭一切和吞噬一切的火焰,是一种永恒的愤怒,不能容忍任何东西;假若不是爱抵抗着那种力量,那么就像从我们的太阳系移走太阳一样,将只剩下严寒带来的致命凝缩 (查看原文)

Schnee
3 回复
13赞
2025-06-22 19:52:54

—— 引自章节:世界时代•原稿 I(1811)

每一个东西都承认,收缩力是每一个事物的真正发挥着作用的开端。如果发展过程要达到最伟大的辉煌,就不能指望一种轻松展现出来的东西,而是只能指望那种封闭的、仅仅通过对抗才决定展现自身的东西。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存在的那个远古的神圣力量,他们希望从一开始就把它驱逐出去,而不是让它在自身内得到征服,并服从于爱。
凡是适用于实在论的东西,也适用于泛神论。正如实在论就年岁而言优先于所有别的观点,同样无可争议的是,泛神论也优先于它的对立面,即唯心主义和二元论。我们可以说,泛神论在神性启示之内是一个较早的和较老的体系。然而恰恰是原初时间的这个泛神论体系,这个以“大全一体”和“全然封闭”为标志的原初状态,应当通过随后的时间而愈来愈遭到排挤,并被设定为“过去”。 (查看原文)

Schnee
3 回复
13赞
2025-06-22 19:52:54

—— 引自章节:世界时代•原稿 I(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