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抽空:加尔文与现代秩序的兴起》着眼于新教对传统神学与形而上学的反叛,将加尔文的思想道路概括为“内在性的抽空”,这一抽空之路意味着对奥古斯丁“自我之路”与阿奎那“类比之路”的双重背离。路德用上帝的“隐藏”摧毁了世界与生活的实在性,加尔文则试图用上帝的“显现”对抗路德的解构神学,结果却在更深的意义上抽空了世界与生活的实在性。从“抽空”问题出发,本书旨在探讨加尔文如何重新理解自我、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将神意秩序重构为没有自然根基的意志秩序,又如何用信心、称义、成圣、呼召、预定等概念讲出现代焦虑个体的虚无与拯救。在加尔文笔下,从“礼教”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而空无的个体,最终被抛入无法把握的命运与世界,恰是这样的处境激发他们寻找拯救的确定性并积极筹划生活的意义。
作者简介:
孙帅,安徽太和人,1982年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2012),复旦大学哲学学士(2006),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讲师,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宗教学。著有《自然与团契:奥古斯丁婚姻家庭学说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哲学动态》《道风》《社会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导言 加尔文与新教思想的道路 /1
第一部分 内在性的抽空:上帝、自我与世界
第一章 自我与上帝的“认识论循环” /31
第一节 加尔文的双重认识论 /31
第二节 “认识你自己”与虚无人性论 /38
第三节 空无的自我:从奥古斯丁到加尔文 /49
第二章 自然本性的抽空:意志与恩典的运作 /56
第一节 自由意志与自然本性 /56
第二节 皈依与坚忍:恩典在空无意志中的运作 /64
第三章 意志与恶的工具化 /68
第四章 力量:加尔文的“上帝”问题 /79
第一节 加尔文的力量神学 /79
第二节 “感受”上帝:从本质到力量 /85
第五章 显现:加尔文的“世界”问题 /94
第一节 “拯救世界”:阿奎那与路德之后 /94
第二节 世界作为上帝的显现 /100
第三节 类比与符号:加尔文的世界 /109
第二部分 神意:世界秩序的偶然化与现代个体的筹划
第六章 加尔文与神意问题 /123
第七章 神意的特殊化与秩序的意志化 /132
第一节 不自然的自然:加尔文的“活力论”批判 /132
第二节 神意的特殊化与现代世界图景 /138
第三节 全能之神:从可能性到实效性 /145
第八章 机运、命运与神意 /154
第一节 机运与命运:加尔文对古典秩序的批判 /154
第二节 神意目的论的瓦解:阿奎那与加尔文 /160
第九章 神意的隐秘性与世界的偶然化 /164
第一节 神意的必然与世界的偶然 /164
第二节 神意秩序的“迷宫”与“深渊” /170
第十章 “预备者”:面向偶然世界的筹划 /178
第一节 加尔文决定论的虚无主义困境 /178
第二节 偶然世界中的“预备者” /182
第三节 次因与工具 /187
第三部分 称义与成圣:现代生活秩序的构造
第十一章 自我的确定性:焦虑个体的信与疑 /195
第一节 空无的信心 /195
第二节 信与疑 /205
第三节 试炼之神:路德与加尔文 /218
第十二章 外在之义与行为内在价值的抽空 /223
第一节 信心之义:义的外在性与非生成性 /223
第二节 行为价值的抽空 /231
第三节 双重称义与接受的恩典 /237
第十三章 称义与成圣:没有内在关联的双重恩典 /246
第一节 外在于称义的成圣 /246
第二节 双重恩典:区别而不分离 /254
第三节 生活作为成圣 /261
第十四章 生活构造与德性秩序 /267
第十五章 “自我否定”的生活伦理 /275
第一节 “自我否定”的自我 /275
第二节 爱作为自我否定 /281
第三节 患难作为自我否定 /289
第十六章 虚无生活与神圣呼召 /301
第一节 虚无生活及其“使用价值” /301
第二节 无目的的目的性:“呼召”作为生活方式 /306
第十七章 预定论还原 /315
第一节 预定论还原与无差别的人性 /315
第二节 拣选的确定性与成圣的呼召 /328
结语 新教虚无主义 /340
附录一 运动的虚无主义:对路德称义学说的形而上学解释 /357
附录二 作为经世秩序的上帝:加尔文三一论与教父传统 /381
附录三 加尔文与现代政治的秩序化 /402
参考文献 /416
主题索引 /445
后记 /45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至此,加尔文神意论的内在逻辑变得更加清晰了。首先,为了重建世界秩序,他用必然的神意取代偶然的机运,同时认为神意并非由事物内在倾向构成的自然秩序,亦非斯多亚那里作为因果秩序的命运。其次,由于其必然性与目的性无法理解,加尔文构造的神意非但没有改变世界的偶然处境,而且还用绝对意志的决定论抽空了自然秩序的目的论根据,使世界对人呈现出更加彻底的偶然性和无序性。神意是一种必然的秩序,其必然性不仅不同于受造物本身的自然必然性,反而以消解自然必然性为前提。如此,神意的必然性便不再是人的心灵可以理解的必然性:从上帝的角度来看,神意治下的世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秩序的,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人无法理解的,人面前的世界看起来盲目、偶然而无序。与阿奎那不同,在加尔文的神意秩序中,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是一种机械(而非有机)的并存关系。 (查看原文)
唯亲王
5赞
2025-01-23 12:59:53
—— 引自章节:第一节 神意的必然与世界的偶然 /164
加尔文对世界秩序的重构,具体落实为对神意概念的再理解。《要义》第一卷的主题是“认识造物主”,但与奥古斯丁、阿奎那等传统神学家对该问题的处理不同,加尔文真正关心的不是上帝如何创造世界,即如何将存在赋予受造物,而是上帝如何治理世界,即如何保存、照看和统治受造物。神意就是上帝对世界的治理,世界秩序就是神意的治理秩序。在这个问题上,加尔文思想的创造性不只在于将神意变成《要义》神学和改革宗的核心议题,更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此前思想家关于神意的传统理解:一方面抽空神意的存在论根据,使之变成不以存在巨链为基础的治理秩序;另一方面抽空神意的目的论意涵,使之变成奠基于意志的偶然秩序。加尔文深刻地扭转了以阿奎那为代表的神意学说;在后者那里,神意秩序根本上是一种目的论秩序,即受造物对自身目的的趋向。结果,秩序不再是存在秩序与理性秩序,而是权力秩序与意志秩序;秩序的根据不再是神圣存在和受造物所分有的理性层级,而是神圣权力与意志在受造物中的直接渗透。秩序意味着上帝主权的控制。上帝实效性的全能意志,使世界秩序同时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正因此,《要义》的读者难免会有一种特别复杂甚至矛盾的感受:加尔文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神意给世界赋予的秩序性,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充斥世界的混乱、偶然与危险。如何在没有目的的无常世界过一种有秩序感和意义感的生活,是加尔文抛给每个现代人的基本生存问题。 (查看原文)
唯亲王
3赞
2025-01-21 12:50:20
—— 引自章节:导言 加尔文与新教思想的道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