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砸来的烟灰缸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奥斯卡、银熊双料导演埃罗尔•莫里斯的实在论世界观

★库恩、克里普克、普特南等思想家群像

★妙趣横生的哲学小品文

▎编辑推荐

▶ 一本妙趣横生的哲学小书,奥斯卡银熊双料纪录片导演埃罗尔•莫里斯亲自带你进入他的实在论哲学世界。

▶ 何谓范式?何谓辉格主义?本书带你领略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考之一范式理论,并对其提出批判。

▶ 莫里斯采用纪录片拍摄式的写作手法生动描绘出库恩、克里普克、普特南等分析哲学史上的明星思想家群像。

★媒体推荐

(这本书)是一件极好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埃罗尔•莫里斯,他自己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迷人的个体。

——劳拉•米勒(Laura Miller),《页岩》(Slate)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制作人莫里斯曾是哲学家库恩的研究生,后者曾撰写过《科学革命的结构》。莫里斯以其机敏、对话式的语调推动了对这部论著缺陷的深入分析……他通过令人兴奋的讨论揭露了库恩很难与人相处的个性。库恩曾向莫里斯扔出一个烟灰缸,而莫里斯在45年后向学术界和现实世界交上这篇檄文,用以回应库恩的攻击。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纪录片制作人埃罗尔•莫里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半自传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影响斐然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托马斯•库恩的。这个故事是一次探索人类理性的范围、脆弱性和缺点的,引人入胜的理智冒险。莫里斯的故事是具有传奇冒险色彩的,各种奇闻轶事、客串角色、访谈记录、离题插曲、幽默注脚、醒目插图附着在故事主线上,这一主线叙述了分析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波士顿评论》(Boston Review)

哲学家究竟是怎么回事?再也找不出比他们更分裂的群体了:他们不是抄着拨火棍彼此威胁,就是举起烟灰缸砸对方的脑袋……莫里斯在创作《库恩砸来的烟灰缸》这本书时,激情昂扬、充满斗志,以口语化且平易近人的语言写作,且配上了大量有趣的脚注。莫里斯通常说得很过分,他很坦然地承认这种举动是一种报复,因为他觉得库恩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这一想法是有害无益且令人不安的。莫里斯作为一个毕生致力于拍好纪录片的人非常重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本书就是他对真理的一次充满激情的辩护……我觉得这一切都相当有趣。如果你想找一本有作者主观意见的,无礼的,向现代科哲半壁江山开战的,引人入胜的书,这本绝对适合你。

—— 《奇异时代》(Fortean Times)

许多读者都是因为埃罗尔•莫里斯卓越的电影知道他的,他的电影曾获得奥斯卡奖和其他很高的荣誉。这次他给我们带来了一本具有同样质量和重要性的书。这是捍卫真理与现实的持久论证,与此同时,这也是充满激情追求极其重要观念的人生故事。我们需要尊重的不是遥远的抽象概念,而是那些真正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是时候了!在这样一个媒体中充斥着假新闻、政治中充斥着伪事实、学术界中充斥着政治正确的时代,没有什么事业比追求真理与现实的事业更加迫切了。

—— 大卫•哈克特•费舍尔(David Hackett Fischer),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

杰出的电影制作人和作家埃罗尔•莫里斯令人信服地讽刺了真理和认识论的当代相对主义,这一论述建立在他与托马斯•库恩的个人交往之上,而后者是这一相对主义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之一。这本书兼备万物,对哲学家、科学家的访谈与许多我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罗素、博尔赫斯)的故事、对许多概念(指称、自然类、范式、不可通约性)的讨论交织在一起。正如我们对莫里斯所期望的那样,我们发现他自始至终追求真理。是揭示真理的时刻了!

——索尔•克里普克

这是一本精彩的读物,结合了自传、认识论反思、学院哲学的民族志以及对信仰的声明。《库恩砸来的烟灰缸》惹恼和刺激到严肃读者,但是它将为任何一位熟悉莫里斯重要电影的人提供一些特殊的洞见。

——查尔斯•罗森伯格(Charles E. Rosenberg),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真理是真实的还是见仁见智的?这是埃罗尔•莫里斯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所思考的问题。他对真理的实在性的论证是具有说服力的、信息量很大且非常生动。本书中还有另一个强有力的教训,它远超看似抽象的哲学议题:正是当我们向其他人类伸出援手时,当我们超出“小我”关心更多的事情时,当我们向世界献出我们的爱时,我们逃离了相对主义的泡沫,这些正是莫里斯在其极富启发性的电影中所做的,现在这本书也是如此。

——爱德华•弗兰克尔(Edward Frenke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爱与数学》(Love and Math)的作者

▎内容简介

埃罗尔•莫里斯在本书中以纪录片的创作手法还原了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的“烟灰缸之争”。围绕该事件,作者以丰富的例证和多维的思考角度展现了对真理与社会建构之间关系的思考,进而将该问题还原到语言与实在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上。以克里普克本质主义语义学理论为依托,通过梳理库恩科学哲学理论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亲缘关系,反思前者理论中的“范式”“不可通约性”“进步”“辉格式”等核心概念对真理观造成的消极影响,继而倡导实在论的真理观和道德观。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埃罗尔•莫里斯(Errol Morris),美国纪录片导演、编剧、制作人。威斯康星大学历史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史硕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其指导的纪录片《细细的蓝线》《战争迷雾》《标准流程》曾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最佳纪录片奖”“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第58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银熊奖”。

译者简介:

崔丽敏,自由撰稿人。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攻超导物理方向。资深科技迷。

前 言
序 言
第 1 章 最后通牒
第 2 章 范式转换
第 3 章 恐惧的集中营
第 4 章 听着,老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 5 章 现实的革命与想象中的革命
第 6 章 跃入黑暗
第 7 章 世界家具
第 8 章 进步的化身
第 9 章 解释的竞赛
结 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说谎者悖论的简化版是这样的:“我这句话是错的。”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它就错了,而如果这句话是错的,那他就对了。桑丘・潘萨(Sancho Panza)重新诠释了这一悖论:有一条河将这片区域一分为二。一座桥横跨于河上。在桥的一端有个绞刑架和一座法院以及四名法官,四名法官都执行以下法律:所有过桥的人都要宣誓他们要去哪以及原因。“如果他的誓言是真的,就被许通过但如果他说了假话,就会被处死……然后有一天,他们接受某个人的誓词时,那个人发誓并确认他的目的地是在绞刑架上被处死……除此之外,他再无目的。”法官们遇到了难题。“这个人发誓要到绞刑架上被处死,如果是这样,那他的誓言就是真的,按照法律他应该获得自由并被允许过桥;但如果不绞死他,他的言就是假的,那么按照同样的法律就应该绞死他。”
桑丘为这个难题提供了几种奇特的解决方案。让这个人誓言为真的那一半安然无恙地通过;绞死他撒谎的另一半。但他警告说,如果按这种方法把这个人一分为二,他就会死掉,仍然无法维护法律的执行。然后,桑丘又提出了一个解决悖论的有力方案。当面对选择的时候,请选择人性化的那一个,基于同情、友善和慈悲来做决定。“你们所说的这个人既该死又该活……既然判其无罪和判其有罪的理由不相上下,那就应该让他通过,做好事总是比伤害更值得称赞。”[*]

[*]:说谎者悖论的另一个版本是刘易斯・卡罗尔《鳄鱼国王》的例子。这个悲剧故事是这样的:
一条鳄鱼在尼罗河岸边偷走了一个婴儿。婴儿的母亲请求把她的宝贝还给地。“嗯,”鳄鱼说,“你来说说我将会怎样做,如果说对了,我就还给你:如果错了,我就一口吞了他。”“你会吞掉他!”心烦意乱的母亲哭着说。
“现在,”狡猾的鳄鱼说,“我无法把孩子还给你:因为如果我那样做了,你就说错了,我就会吞了他。”
“恰恰相反,”更加机智的妈妈说,“你不能掉我的宝贝:因为如果你那样做,那么我的话… (查看原文)

寒寒寒蛩
1赞
2021-11-16 16:37:20

—— 引自章节:第 4 章 听着,老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