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论述深刻地介入了现代生活的重要议题:受什么样的伤应该得到五角大楼的紫心勋章?安乐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许可?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代孕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应该认可同性婚姻?在现代市场功利化原则与个人道德正当选择之间,明分界限,探究缘由。
这些貌似互不相关的社会议题的争议,都可以归结为对公正持有不同的观念。桑德尔将这些观念归纳成三种: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义,以及提倡公民德性和共同善的政治观。每一种理念都意味着一种不同的考量公正的方式。桑德尔通过对一个个鲜活案例的探讨,引出亚里士多德、康德、洛克、罗尔斯等18位哲学家的正义观,并指出其各自的优势和潜在问题,促使我们开启一场独立思考的思辨之旅。
桑德尔在书中探讨了哲学中历久不衰的问题:正义代表的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是尊重人性尊严,还是提倡德性?身为公民的我们对彼此负有哪些义务?过去的伟大哲学家都辩论过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仍然持续存在。哲学不会产生决定性的答案。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只有哲学家要面对的,公正和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思考公正和正义才能促使我们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
著名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索邦大学客座教授,牛津大学博士。桑德尔是社群主义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涉及正义、伦理学、民主和市场等主题,其作品被翻译成30种文字,畅销全球并引起热议。美国政治学会授予其特别成就奖,《外交政策》评选他为“全球杰出思想家”之一。多部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先后出版:《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反对完美》《民主的不满》《公共哲学》《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精英的傲慢》等。
桑德尔致力于“公民教育”的通识理念,他的公开课《公正》是哈佛大学历史上备受欢迎的课程。桑德尔的讲学足迹遍及各国,曾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厦门、深圳、香港等多个地方的大学和公共场馆做过讲座。
推荐序一 哲学不应该只是哲学家的事情/刘擎
推荐序二 哲学是一个动词/周濂
第一章 做正当之事
◎ 福利、自由与德性
◎ 受什么样的伤才配得上紫心勋章?
◎ 对政府救助的愤慨
◎ 三种考量正义的进路
◎ 失控的电车
◎ 阿富汗的牧羊人
◎ 道德困境
第二章 最大幸福原则/功利主义
◎ 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
◎ 反驳1:个体权利
◎ 反驳2:通用价值货币
◎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第三章 我们拥有自身吗?/自由至上主义
◎ 最小政府
◎ 自由市场哲学
◎ 迈克尔·乔丹的钱
◎ 我们拥有自身吗?
第四章 收钱办事/市场与道德
◎ 何谓正义:征兵还是雇佣士兵?
◎ 支持志愿兵役制的理由
◎ 为钱怀孕
◎ 代孕合同与正义
◎ 怀孕外包
第五章 重要的是动机/伊曼努尔·康德
◎ 康德论权利
◎ 使幸福最大化的问题
◎ 什么是自由?
◎ 人与物
◎ 何谓道德?寻求动机
◎ 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什么?
◎ 绝对命令vs假言命令
◎ 道德与自由
◎ 对康德的疑问
◎ 性、谎言与政治
第六章 平等的理由/约翰·罗尔斯
◎ 契约的道德局限
◎ 当同意并非充分条件时:棒球卡和漏水的马桶
◎ 当同意并非必要条件时:休谟的房子和橡皮清洁工
◎ 利益还是同意?萨姆的汽车修理
◎ 设想完美的契约
◎ 正义的两个原则
◎ 源于道德任意性的论点
◎ 一个平等主义者的噩梦
◎ 反对道德应得
◎ 生活是不公平的吗?
第七章 反歧视政策之争
◎ 校正考试的不足
◎ 补偿过往之错
◎ 促进多样性
◎ 民族偏好侵犯了权利吗?
◎ 种族隔离与反犹太人制度
◎ 偏袒白人的反歧视政策?
◎ 正义能够脱离道德应得吗?
◎ 为什么不拍卖大学录取资格呢?
第八章 谁应得什么?/亚里士多德
◎ 正义、目的与荣誉
◎ 目的论思维:网球场和小熊维尼
◎ 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 政治的目的是什么?
◎ 如果不参与政治,你能成为一个好人吗?
◎ 学成于行
◎ 政治与良善生活
◎ 凯西·马丁的高尔夫球车
第九章 我们对彼此有什么义务?/忠诚之难
◎ 道歉与补偿
◎ 我们应当弥补前辈所犯的罪吗?
◎ 道德个人主义
◎ 政府应当在道德上保持中立吗?
◎ 正义与自由
◎ 共同体的主张
◎ 讲故事的存在
◎ 超越同意的义务
◎ 团结与归属
◎ 爱国主义是一种美德吗?
◎ 团结是对自己人的一种偏袒吗?
◎ 忠诚能否凌驾于普遍道德原则之上?
◎ 正义与良善生活
第十章 正义与共同善
◎ 对中立性的渴望
◎ 关于堕胎与干细胞的争论
◎ 同性婚姻
◎ 正义与良善生活
◎ 共同善的政治
致谢
全新修订版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现在是凌晨三点,你的大学室友问你为什么深夜不睡觉,而是思考与失控电车有关的道德困境。
“为了给伦理课写一篇好论文。”你回答道。
“可是为什么要写一篇好论文呢?” 你的室友问道。
“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
“可是为什么要在乎成绩呢?”
“为了在投资银行得到一份工作”
“可是为什么要在投资银行得到一份工作呢?”
“为了某天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
“可是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呢?”
“为了赚很多的钱。”
“可是为什么要赚很多的钱呢?”
“为了能够经常吃龙虾,我喜欢吃龙虾。毕竟,我是一个有感知的生物。这就是我为什么熬夜思考失控电车的原因!”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他律规定性”(heteronomy)的一个事例——做某事是为了其它事情,再为了其它事情,再为了其它事情,如此等等。当我们他律地行动时,我们是为了某些外在于我们的给定的目的去行动,我们是自己所追求的各种目的的工具,并非目的的设定者。
康德的意志自由观念与此截然相对。当我们自律的行动——也即根据我们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时——我们做某事是为了自身的目的,是作为目的本身。我们不再是那些外在于我们而给定的各种目的的工具。“自律地行动”这一能力,赋予了人类以特殊的尊严,它标示了人和物之间的区别。
对于康德而言,尊重人的尊严就意味着将人当做目的的本身来对待。这就是为什么功利主义为了总体福利而利用人是不对的。将那个大汉推落到轨道上以挡住电车,就是把他当做了工具,因而没有把他当做目的的本身加以尊重。一个开明的功力主义者(如密尔),可能会处于对次生效益的考虑——从长远来看会降低功利——而拒绝去推那个人。(比如人们将不敢站在桥上了,等等。)然后,康德会坚持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让人打消推人下桥的念头的理由,它仍然是将那个潜在的受害者当做成全他人幸福的一种工具、一个对象、一种手段。它让他活着,却并不是为了他自己的目的,而是为了让… (查看原文)
Ying
24 回复
85赞
2013-01-06 22:56:42
—— 引自章节:人与物
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一个公正的社会以正当的方式分配这些物品,它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 (查看原文)
小星精神
1 回复
31赞
2021-01-07 20:40:29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做正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