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临床医学不是被发明出来的,而是有待于被发现;米歇尔•福柯颠覆性重构现代医学诞生历史
福柯的大多数研究致力于考察具体的历史,由此开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从而激烈地批判现代理性话语。在本书中,福柯以“空间、语言、死亡”为线索进行追溯,描绘了18、19世纪医学科学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不同于传统的医学史所关注的历史上杰出的医生、伟大的医学理论,福柯把目光转向了医学话语以及围绕医学话语的非话语实践,并力图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
《疯癫与文明》姊妹篇,一部用肉身重构的人类文明史
为隔离不正常的人而设立的医院、作为符号的症候化的疾病、医学权力凝视下的身体。继《疯癫与文明》探讨近代西方的心灵历程后,福柯在本书中揭露近代西方的肉体经历:现代医学并非萌生于自由的启蒙花园,而是建立在对“异常”生命的规训之上。本书在出版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被译介成20余语种,经典不衰。
新增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万言导读,探索新时代生命政治的潜在线索
从家庭到医院,从“健康”到“正常”,解剖知识的应用,科学的“凝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就医方式背后,是认知和社会结构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对于受疫情洗礼的21世纪人类,反思这些文化转变的影响,或能获得更多启示。新版特别邀请了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撰写万言导读,帮助读者在新的社会语境下更好地审视医学的话语与实践。
【名人评价及推荐】
《临床医学的诞生》一再让我们瞥见一位哲学家-历史学家的面貌、个性和独特的特征,福柯所宣称的目的却是要摆脱主体和主观性,在他自己的话语中消失,以及为制定支配人类知识和行为的匿名规则留出道路。——《纽约书评》
福柯以一己之力在法国重新启动了哲学。——《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米歇尔•福柯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他有一种非凡的、高度规范的和连贯的视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作品,使其具有独特的原创性。——爱德华·W.萨义德
从主题上看,《临床医学的诞生》是《疯癫与文明》的姊妹篇。后者探讨的是近代西方的心灵历程,而《临床医学的诞生》探讨的是近代西方的肉体经历。——刘北成
【内容简介】
《临床医学的诞生》是米歇尔•福柯的一部医学史研究专著,探讨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也就是临床医学的诞生的历史。作者以18、19世纪众多著名的临床医学家的著作和各种相关领域的文献为依据,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研究了医学实践的可能性和条件,描绘了医学科学从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绝对相信转向对实证观察的信赖,从封闭式的治疗转向开放式的治疗,从而导致在临床诊断中诸如征候、症状、言语、病人、病体、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和其相互关系的重新组合,及医学认识的深刻改造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
2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对包括精神病学、疯癫史、性、临床医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诸领域进行了广阔而卓越的研究,《精神病与人格》《词与物》《疯癫史》《性史》《临床医学的诞生》等著作对于当代人文科学的研究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译者简介】
刘北成(1949— )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专长为世界近代史、西方思想史、史学理论。著有《福柯思想肖像》《本雅明思想肖像》,译有《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合法化危机》《社会权力的来源》等。
前 言
第一章 空间与分类
第二章 政治意识
第三章 自由场域
第四章 临床医学的昔日凄凉
第五章 医院的教训
第六章 征候与病例
第七章 看与知
第八章 解剖一些尸体
第九章 可见的不可见物
第十章 热病的危机
结 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每一个儿童那里,事物都在不知疲倦地重现着它们的青春期,世界不断地与其原初状态重新发生联系:首先观看世界的人绝不是成年人。当他挣脱了先辈的束缚后,就能睁开眼睛直面事物及其阶段;此外,在各种感觉和全部知识来源中,眼睛最能做到大智若愚,能够灵活地回复到其久远的无知状态。……眼睛与光有天然联系,因此只承受现在。真正使人能够恢复与童年的联系、重新接触到真理生生不息状态的,则是这种明澈、疏远、开放的纯朴目光。由此产生了两大神话经验——十八世纪的哲学最希望能够以这两种经验作为自己的起点:身处未知国度的异邦观察者和得见光明的天生盲人。 (查看原文)
宠儿
4赞
2013-02-14 15:17:45
—— 引自第71页
但是,对于言说(parole=speech),难道我们注定不知道它除了评论以外还有别的什么功能?评论对话语的质疑是,它究竟在说什么和想说什么;它试图揭示言说的深层意义,因为这种意义才使言说能达到与自身的同一,即所谓接近其本质真理;换言之,在陈述已经被说出的东西时,人们不得不重述从来没有说过的东西。这种所谓评论额活动试图把一种古老、顽固、表面上讳莫如深的话语转变为另外一种更饶舌的既古老又现代的话语——在这种活动中隐藏着一种对待语言的古怪态度:就其定义而言,评论就是承认所指大于能指;一部分必要而又未被明确表达出来的思想残余被语言遗留在阴影中)——这部分残余正是思想的本质,却被排除在其秘密之外——但是,评论又预先设定,这种未说出的因素蛰伏在言说中,而且设定,人们能够借助能指特有的那种丰溢性,在探询时可能使那没有被明确指涉的内容发出声音。通过开辟出评论的可能性,这种双重的过剩就使我们注定陷入一种无法限定的无穷无尽的任务:总是会有一些所指被遗留下来而有待说话,而提供给我们的能指又总是那么丰富,使我们不由自主地疑惑它到底“意味着”(想说)什么。能指和所指因此就具有了一种实质性的自主性,分别获得了一种具有潜在意义的宝藏;二者甚至都可以在没有对方的情况下存在,并开始自说自话:评论就安居在这种假设的空间里。但是,它同时又创造了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围绕着表达的诗意价值而形成一个交错缠绕的网络:能指在“翻译”(传达)某种东西时不可能是毫无隐匿的,不可能不给所指留下一块蕴义无穷的余地;而只有当能指背负着自身无力控制的意义时,在能指的可见而沉重的世界里,所指才能被揭示出来。评论立足于这样一个假设:言说是一种“翻译”(传达)行为;它具有与影像一样的危险特权,在显示的同时也在隐匿;它可以在开放的话语重复过程中无暇地自我替代;简言之,它立足于一种带有历史起源烙印的对语言的心理学解释。这是一种阐释(Exég… (查看原文)
宠儿
2赞
2013-02-07 13:39:24
—— 引自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