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汪民安、蓝江、姜宇辉、鲁明军联袂推荐!

——————

今天,我们不停地搜索,却没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不断地涨粉,却难以建立持久的友谊;我们留下大量数据,却形成不了稳固的回忆……德语世界的哲学明星韩炳哲在新作《非物》中诊断——今天,我们正处在从物时代向非物时代的过渡!

在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中,韩炳哲以干净利落的文风,对我们信息时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哲学批判。从智能手机的全球流行到人工智能的崛起,通过分析数字社会“非物化”趋势所带来的焦躁、短视与孤独,这本书不仅诊断出我们时代的症候,还将激发读者反省自身的处境。

作者简介:

作者

韩炳哲(Byung-Chul Han),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神学,1994年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著作有《倦怠社会》《爱欲之死》《在群中》《妥协社会》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是当代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思想家。

译者

谢晓川,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哲学博士,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从非物到物
从占有到体验
智能手机
自拍
人工智能
对物的看法
物中潜伏着的危险
物的脊背
鬼魂
物的魔力
艺术对物的遗忘
心物
安静
关于点唱机的附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信息让我们变得短视和急促。人们无法在信息中停留。那种在物中沉思式的停留、无目的的观看——这种观看或许是幸福的——都让位给了“对信息的追踪”。
我们今天追赶着信息而无需获得知识。我们知道一切而无须认识一切。我们四处游历而无须获得经验。我们不间断地交流而无须加入一个共同体。我们保存了海量的数据而无须考察记忆。我们积攒了朋友和粉丝而无需遇见他者。
信息就以这样的方式促成了一种“无须持续和绵延的生活形式”。 (查看原文)

司马乐天
2赞
2024-01-31 19:22:17

—— 引自章节:从非物到物

与商品的物性相比,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件商品的美学文化内容才是真正的制造品。
体验的经济学取消了物的经济学。今天的消费品纠缠不断且喋喋不休。它们都已经装载了预先制定好的、强加给消费者的观念和情绪。
通过购物,我们购买和消费的是情绪。借助于讲故事,制造品充满了情绪。 (查看原文)

司马乐天
1赞
2024-01-31 11:47:17

—— 引自章节:从占有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