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责论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死亡恐惧下的人性底线

★战争废墟上的良知反省

★重塑德国战后国民道德的经典之作

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至1946年冬季学期,雅斯贝斯在海德堡大学作了关于德国的罪责问题的主题演讲,后集结成书出版。本书对于德国战后清算历史、反省战争罪责、促进国民对历史的理解和判断、重塑其道德和政治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雅斯贝斯对德国人的战争责任所做的法律、政治、道德和灵魂四个层面区分的论断,被认为是关于集体罪责问题分析最为经典的伦理框架之一,不仅影响了德国战后几代人,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雅斯贝斯对政治领域的肯定是极不寻常的,因为它来自一位哲学家,来自作为他全部哲学活动之基础的那个根本信念——哲学和政治关系到每一个人。这就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它们归属于公共领域的原因,在其中人的人格及其检验自身的能力得以展现出来。哲学家与科学家不同,却与政治家很相似,因为他必须为自己的意见负责,因为他需要承担责任。事实上,政治家的位置相对来说要幸运一些,因为他们只需要对自己的民族负责:而雅斯贝斯的写作,至少是在他1933年后的著作中却总像是在整个人类面前承担自己的责任那样。

对于他,责任并非一种负担,也与道德命令毫无关系。相反,它从一种内在的快乐中流溢而出这种快乐存在于让事物显现将晦暗照彻和使黑暗启明之中。从最终的分析来看,他对公共领域的肯定只是他热爱光和明彻的结果。他如此长久地热爱着光,以至于可以用“光”来作为他全部个性的标记。

——汉娜•阿伦特

作者简介:

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任海德堡大学心理学教授,1921年被聘为该校哲学教授。1937年被纳粹政府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职。1948年至1961年受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普通精神病理学》(1913)、《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哲学》(3卷,1932)、《生存哲学》(1938)、《论真理》(1947)、《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哲学导论》(1950)等。

《罪责论》中文版序 徐贲
前言
以德国人精神状态为主题的大学系列讲座导论
罪责论
A 罪责分类提纲
1 四个罪责概念
2 罪责的后果
3 权力,权利和宽宥
4 审判者,被审判者和审判对象
5 申辩
B 德国问题
I 对德国人罪责的区分
1法律罪责
2政治罪责
3 道德罪责
4 灵魂罪责
5 综述:a) 罪责的后果
b) 集体的罪责
II 辩解的可能性
1 恐怖主义
2 罪责和历史背景
3 他人的罪责
4 所有人的罪责?
Ⅲ 自我反省
1 对反省的逃避
2 反省之路
1962版《罪责论》后记
德国联邦议院关于纳粹德国大屠杀罪行追诉时效的辩论
(1965年3月10日与25日)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展开反思后,生活就不再是无拘无束的快乐享受。我们总想抓住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快乐,但它无法填满我们的生命,只是忧郁背景上的可爱魔法。从本质上说,完成使命之余,才有所谓生活。
然后,我们会变得谦逊。面对神性,在内心承认人类的局限和不完美。
然后,我们能毫无权利欲地在与人为善的气氛中讨论真相,彼此携手团结起来。
然后,我们能不带攻击性地保持沉默,在朴素的沉默中听取清晰的表达。
然后,只有真理和行动才会显出重要性。我们准备承受命运给与的一切,不耍任何花招。
(略)
自省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条件。当人们有了罪责意识后,才会产生团结和共同负责的意识,否则无法实现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的起点是,一个民族中的大部分人认为个人对国家政治负有责任,他不光有个人好恶,还有主动参政的意识,他不会随意听信别人以恶意或者愚蠢虚构出来的建设“人间天堂”的政治信仰,他清楚地知道,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政治家应该走一条有可行性的刀路,以人性以及自由的理念为指导。
(略)
如果没有罪责意识,我面对外界的任何攻击都会立刻进行反击,可如果内心已经经历过深刻的震撼,外来的攻击只能触及我们的表面,也许我们会被刺痛和受伤,但它无法进入灵魂的深处。
(略)
自省让我们获得自由。事态的发展从来不由人的主观意志操控,即使人们有时貌似也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因为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它可能带来新的更大的灾难,罪责意识推动的自我转化未必能带来幸运的酬劳,只有从自省中获得自由,我们才能做好准备,迎来未知的将来。
(查看原文)

MisukeCY
1赞
2024-02-05 10:26:55

—— 引自章节:2 反省之路

过去十二年,在千篇一律的舆论宣传下,我们保持着缄默,内心却有着各式各样的想法。德国人没有一致的灵魂、价值观和愿望。由于我们曾经信仰的、信以为真的、被视为生命意义的东西完全不同,现在每个人的内心转变方式也必然完全不同。我们都在转变。(略)
过去十二年,德国不存在公开的讨论,即使人们持反对意见,也只敢和亲近的人私下里谈论,甚至有时在朋友面前也有所保留,这种局面造成的后果是,现在人们的不同观点一下子都暴露出来。公开的、全面的舆论宣传具有诱导性,对于过去十二年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纳粹主义的思维和说话方式几乎成了不假思索的本能。
现在当我们又能自由地发言时,我们发现大家好像来自不同的世界。(略)
一些人早就看出极端思想将是肇祸之音,且预见到了后果。他们从1933年开始就渴望着西方国家的介入和干涉。德国监狱的大门已经被关上,只能指望外来的解放。德国灵魂的未来取决于这次解放。如果同种同文的欧洲诸国从欧洲人的共同利益出发,及早施以援手,德国的本质尚不至于被全然摧毁。但我们没有盼来解放,就这样到了1945年,直到我们的现实和道德世界遭到了可怕的毁灭。
并非所有的德国人都同意以上观点。除了那些曾经和依然把纳粹统治视为黄金时代的人来说,还有一些德国人认为,纳粹德国取得的胜利并不会带来德国本质遭到破坏的后果。相反他们还从胜利中看到德国光辉的未来,他们认为,只要希特勒一死,胜利后的德国能立刻摆脱纳粹党。(略)
从外在形式看,今天我们个人的苦难完全不一样。(略)我们有着不同类型的苦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难才有意义。每个人都把自己遭受的巨大苦难和损失看作一种牺牲,但为什么牺牲,人们对此却有着极为不同的认识,这些分歧引起了人群的分裂。
(查看原文)

MisukeCY
2024-02-02 11:50:04

—— 引自章节:以德国人精神状态为主题的大学系列讲座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