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罗蒂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八章为第一部分,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对罗蒂的经历进行了介绍,包括其父母的生活经历和罗蒂本人的求学经历。后两章为第二部分,从社会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罗蒂的思想和职业发展。但与传统人物传记不同的是,原作者格罗斯的切入点不是平铺直叙地描述人物生活轶事,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世俗的社会和制度环境,通过对其所生活的环境的描述反衬罗蒂的思想历程。全书中,作者将重点放在罗蒂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即其思想的发展时期,而非传播时期。本书的目标不是对罗蒂的思想进行诠释,也不是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哲学审视,而是试图解释其思想的社会根源,为未来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方向。

作者简介:

尼尔·格罗斯(Neil Gross),1971年6月生,2002年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学位。格罗斯曾于普林斯顿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任教,现为美国科尔比学院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理论、政治学和警察学。曾在《美国社会学评论》《社会学年度评论》《社会学理论》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2008年,格罗斯出版了专著《理查德·罗蒂:一位美国哲人的诞生》,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广泛关注。哲学家巴里·艾伦(Barry Allen)指出,格罗斯通过梳理罗蒂的生平,“构建了一种观念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家尼尔·麦克劳林(Neil Mclaughlin)高度评价了格罗斯“细致的档案研究、创新的理论综合及其巨大贡献”。

导言//1
第一章 詹姆斯·罗蒂//27
第二章 维妮弗雷德·劳申布赫//59
第三章 哈钦斯学院//79
第四章 哲学硕士(1949—1952)//99
第五章 耶鲁的博士生涯(1952—1956)//119
第六章 韦尔斯利学院(1958—1961)//139
第七章 普林斯顿大学(1961—1965)//157
第八章 普林斯顿大学(1965—1982)//181
第九章 学者自我概念//223
第十章 重新审视罗蒂//261
结论//31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I argue that intellectual choice may also be influenced by the “intellectual self-concepts” that thinkers hold: the narratives of self to which they subscribe that characterize them as thinkers of such and such a type, as “activist” or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or, in the case of Richard Rorty, as “leftist American patriots.”
… because intellectuals, along with their biographers and other historians, as discussed in the introduction, typically downplay the mundane soci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knowledge making in favor of a discourse of creative genius, leaving few traces in autobiographical recollections or standard historical treatments of the bread-and-butter social interactions involved. My interest in this study is in individual academicians and the social processes to which they are… (查看原文)

Manchild
2012-12-10 18:43:03

—— 引自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