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逻辑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德勒兹关键著作中文首译

🦉34篇悖论+5篇论文

🦉从《爱丽丝漫游仙境》讲起,透视并发展斯多亚学派首创的悖论哲学

——————

《意义的逻辑》由 34 篇悖论系列构成,附有5篇论文,是德勒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德勒兹经由古代悖论与现代悖论确定意义与无意义的地位,探寻意义与 无意义冲突的场所,探讨事件哲学与生成哲学、内在性平面与无器官身体、时间的神话构想、游戏等论题,其中涉及刘易斯·卡罗尔、安托南·阿尔托、马拉美、左拉、菲茨杰拉德、米歇尔·图尼埃等作家,斯多亚学派、塞涅卡、尼采、克罗索夫斯基等哲学家,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等精神分析学家。深度、高度和表面融入生命构成的复杂关系,而德勒兹摒弃深度,驳斥高度,他经由刘易斯·卡罗尔从文学维度征服表面,经由斯多亚学派从哲学维度征服表面,旨在诠释保尔·瓦雷里的名言:“最深邃的是皮肤”。

——————

★ 德勒兹关键著作中文首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德勒兹哲学的影响力都在与日俱增。本书与《差异与重复》《电影1: 运动-影像》《褶子》及与加塔利合著的《千高原》《反俄狄浦斯》同为德勒兹哲学的核心作品, 但由于本书以“悖论”为主轴,翻译难度较大,始终没有中译本问世。本次,《知识考古学》(2021年版)、《混沌互渗》、《德勒兹哲学词汇》的译者董树宝老师终于完成了这项翻译挑战。

★ 34篇悖论+5篇论文:

在本书中,德勒兹以34篇短文讨论了与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如影相随的“悖论”问题,这部分文字既独立成篇,又紧密关联,不仅是德勒兹在哲学上的突破,也是他在哲学文本写作上的一次重要实验。附录中的5篇文字分别集中讨论了柏拉图、卢克莱修、克罗索夫斯基、图尼埃、左拉作品中的哲学状况,而仍然不离全书的“悖论”主题。

★ 从《爱丽丝漫游仙境》到斯多亚学派:

那么,何为德勒兹所说的“悖论”?简单地说,就如我们常说的“不言自明”,既然并未说出,为何会明白?古希腊的斯多亚(旧译“斯多葛”)学派将这类看似简单的悖论发展成了一套四两拨千斤的悖论哲学,刘易斯·卡罗尔在他风靡全球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就熟练应用了这套悖论哲学,对小女孩爱丽丝来说,“变大”就等于“变小”,“吃”就等于“被吃”,“变红”就等于“变绿”,而《意义的逻辑》的一系列精妙剖析就从这里开始。

————————

《意义的逻辑》尤其应该被当作最大胆、最傲慢的形而上学论著来读。

——米歇尔•福柯,《哲学剧场》(1970年)

我重读了他1969年就已经在他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意义的逻辑》中谈及的对“事件”的观点(……)当然,对我而言,从一开始,他的所有著作(但首先是《尼采与哲学》《差异与重复》《意义的逻辑》)就不仅是对思考的有力鼓动,也是如此令人不安的体验。

——雅克·德里达,《我将不得不独自流浪》(1995年悼念德勒兹文章)

在《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中,他尽可能地为这种后哲学的、反系统的、超唯名论的或坚决地“非总体化”的思维模式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纲领性陈述。

——克里斯托弗·诺里斯(Christopher Norris),《牛津哲学指南》

作者简介:

作者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法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博学多才、见识非凡,著作涉猎哲学、文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电影、绘画等众多领域,他以斯多亚学派、休谟、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尼采、柏格森等伟大哲学家作为其哲学史的写作对象,由此跻身伟大哲学家行列。其主要著作有《差异与重复》《意义的逻辑》《电影1: 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等,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有《反俄狄浦斯》《卡夫卡》《千高原》《什么是哲学?》。他以“纯粹的形而上学家”自居,其著作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产生广泛影响,亦对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产生直接影响。

译者

董树宝,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西方文论、法国当代批评理论的研究与翻译工作,专著有《影像的叛逆:法国当代哲学的艺术之思》,译著有《意义的逻辑》《知识考古学》《〈荒岛〉及其他文本》《混沌互渗》《东风》等。

前言:从刘易斯·卡罗尔到斯多亚学派
悖论系列1:纯粹生成
柏拉图区分可被度量的事物与生成疯狂——无限的同一性——爱丽丝历险或“事件”
悖论系列2:表面效应
斯多亚学派区分物体或事物状态与非物体性效应或事件——因果关系的划分——促使表面上升……——发现刘易斯·卡罗尔作品中的表面
悖论系列3:命题
指称、表示、意指:它们的关系与它们的循环性——有命题的第四个维度吗?——意义、表达与事件——意义的双重本性:命题的可表达者与事物状态的属性、持存与超存在
悖论系列4:二元性
语言物体、吃说——两类词——命题的两个维度:指称与表达、消耗与意义——两个系列
悖论系列5:意义
不确定的增殖——贫乏的二分——中性或本质的第三状态——荒诞或不可能的对象
悖论系列6:论系列化
系列的形式与异质的系列——它们的建构——这些系列向着什么收敛?——雅克·拉康的悖论:奇特的元素(空位或没有位置的占有者)——老实人的店铺
悖论系列7:秘传词
基于一个系列的缩合综合(连接)——两个系列之协调的综合(合取)——析取综合或系列分叉的综合:混合词的问题
悖论系列8: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的悖论——结构的条件——奇异性的作用
悖论系列9:问题式
奇异性与事件——问题与事件——趣味数学——随机点与奇点
悖论系列10:理想游戏
寻常游戏的规则——不同寻常的游戏——对时间的两种解读:艾翁与柯罗诺斯——马拉美
悖论系列11:无意义
悖论性元素的特征——它在哪一点上是无意义;无意义的两种形态——由此引起的荒诞(无意指)的两种形式——无意义与意义的共现——作为“效应”的意义
悖论系列12:论悖论
良知的本性与悖论——常识的本性与悖论——无意义、意义与所谓次级的语言组织
悖论系列13: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小女孩
安托南·阿尔托与刘易斯·卡罗尔——吃说与精神分裂症的语言——精神分裂症与表面的破产——被动词语与其爆裂的字面价值、能动词语与其含糊不清的重读价值——深度的无意义与表面的无意义、语言的初级秩序与次级组织之间的区别
悖论系列14:双重因果关系
非物体性的效应事件、它们的原因、它们的准因——无动于衷与发生——胡塞尔的理论——真正发生的条件:既无我也无个体化中心的先验领域
悖论系列15:奇异性
战役——先验领域不能保留意识的形式——无人称的和前个体的奇异性——先验领域与表面——个体的话语、人称的话语、无基底的话语:存在着第四种话语吗?
悖论系列16:本体论的静态发生
个体的发生:莱布尼茨——世界的“共可能性”或系列的收敛的条件(连续性)——事件向谓项的转换——从个体到人称——人称、特性与类别
悖论系列17:逻辑的静态发生
从各维度向命题的过渡——意义与命题——意义的中性——表面与替身
悖论系列18:哲学家的三种形象
哲学与高度——哲学与深度——哲学家的新类型:斯多亚学派——赫拉克勒斯与表面
悖论系列19:幽默
从意指到指称——斯多亚主义与禅宗——古典话语与个体、浪漫主义话语与人称:反讽——无基底的话语——奇异性的话语:幽默或“第四人称单数”
悖论系列20:论斯多亚学派的道德问题
伦理学的两极:事物的物理预言与再现的逻辑应用——再现、应用与表达——理解、期望、再现事件
悖论系列21:论事件
事件的永恒真理——实现与反实现:参与者——死亡作为事件的两个方面——期望事件是什么意思
悖论系列22:瓷器与火山
“裂缝”(菲茨杰拉德)——两种过程与它们的区分的问题——酗酒、躁郁症——致敬致幻剂
悖论系列23:论艾翁
柯罗诺斯的特点与他通过深度的生成进行的颠倒——艾翁与表面——来自艾翁的组织和艾翁与柯罗诺斯之间的差异
悖论系列24:事件的沟通
非逻辑的不可相容性的问题——莱布尼茨——析取的实证性间距与肯定性综合——永恒回归、艾翁与直线:一个更可怕的迷宫……
悖论系列25:单义性
个体与事件——永恒回归的序列——单义性的三种意指
悖论系列26:语言
使语言成为可能的东西——语言组织概要——动词与不定式
悖论系列27:口欲性
动态发生的问题:从深度到表面——根据梅兰妮·克莱因的观点理解各种“位态”——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深度与高度,拟像与偶像——初级阶段:从噪音到声音
悖论系列28:性
性感带——动态发生的第二阶段:表面的形成与表面的连接——影像——俄狄浦斯情结的本性、生殖带的作用
悖论系列29:好意必受惩罚
俄狄浦斯在他与表面构造的关系中所经历的事情——修复与使出现——阉割——作为范畴的意图——发生的第三阶段:从形而下表面到形而上表面(双重屏幕)
悖论系列30:幻象
幻象与事件——幻象、自我与奇异性——幻象、动词与语言
悖论系列31:思维
幻象、过渡与开端——对子与思维——形而上表面——心理生命中的定位、嘴与脑
悖论系列32:论系列的不同种类
系列与性——连接系列与性感带、合取系列与连接——性系列的第三种形式:析取与发散——幻象与共振——性与语言:系列的第三种类型与相应词汇——从声音到言语
悖论系列33:爱丽丝的奇遇
回想刘易斯·卡罗尔的作品中的三类秘传词——《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与《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的比较概要——精神分析与文学、家族神经症小说与小说艺术
悖论系列34:初级秩序与次级组织
幻象的钟摆结构:共振与被迫运动——从言语到动词——动态发生的终结——初级压抑与次级压抑——讽刺的、反讽的、幽默的
附录
Ⅰ.拟像与古代哲学
1. 柏拉图与拟像
柏拉图的辩证法:划分的意指——求婚者的遴选
摹本与拟像——拟像的特点
再现的历史
颠倒柏拉图主义:现代艺术作品与拟像的报复——永恒回归的显在内容与潜在内容(尼采反对柏拉图)——永恒回归与拟仿——现代性
2. 卢克莱修与拟像
多样物——自然与非总体化的总和——对存在、一与整体的批判
因果律的不同方面——方法的两种形态——原子偏斜与时间理论
真与无限虚假——灵魂的纷乱——深度的挥发物,表面的拟像,神学的、梦境的和色情的幻象——时间和方法的统一——无限虚假和灵魂纷乱的起源
自然哲学与神话批评
Ⅱ.幻象与现代文学
3.克罗索夫斯基,抑或身体语言
从身体与语言的视角看析取三段论——色情与神学
看与说——映像、共振与拟像——揭发——身体与语言的弯曲变化
交换与重复——重复与拟像——凝固场景的角色
二难困境:身体语言——上帝与敌基督者:两种秩序
康德关于析取三段论的理论——上帝的角色——克罗索夫斯基作品中的理论转换
敌基督者的秩序——意向:强度与意向性——作为幻象的永恒回归
4. 米歇尔·图尼埃与没有他人的世界
鲁滨孙、元素与目的——反常的问题
他人在知觉中的效应——作为先天结构的他人——他人在时间中的效应——他人的缺席——复象与元素
他人的丧失的三种意义——从拟像到幻象
他人与反常
5. 左拉与精神崩溃
精神崩溃与遗传性——本能及其对象
两种遗传性——死亡本能与各种本能
人兽
幻象化的对象——悲剧的与史诗的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存在的单义性混淆于析取综合(最高的肯定)的实证应用:永恒回归本身或者——正如我们就理想游戏所认识到的那样——一次性地对偶然的肯定、针对所有投掷而言的唯一投掷行为、针对所有形式与所有次而言的唯一存在、对于实存着的一切而言的唯一持存、对于所有生物而言的唯一幽灵、对于任何喧哗与每一滴海水而言的唯一声音。错误可能是在存在与存在被述说的东西的伪—单义性一起被述说的范围内混淆存在的单义性。但是,与此同时,如果存在没有发生就不会被述说,如果存在是所有事件在其中沟通的唯一事件,那么单义性则同时诉诸所发生之事和所述说之物。单义性意味着正是同一事物才发生和被达说: 所有物体或事物状态的可归属物与所有命题的可表达者。单义性意味着意向相关物的属性与语言的被表达者的同一:事件与意义。 (查看原文)

Schnee
10赞
2024-07-10 18:42:36

—— 引自章节:悖论系列25:单义性

把事件的实现限制在没有混合物的现在,使更集中的、更紧张的、更即时的瞬间成为可能,是因为现在表达了受限制的过去和未来,这就是再现的运用:摹仿者,而不是占卜者。人们不再从最长的现在转向仅仅被说成更小的现在的未来和过去,反而从被认为不受限制的未来和过去到不再被细分的纯粹瞬间的最小的现在。就这样斯多亚学派的智者不仅包含和期望事件,而且再现事件并由此选择事件,摹仿者的伦理学必然延长意义的逻辑。从纯粹的事件开始,摹仿者控制并倍增实现,他在没有混合物的瞬间的帮助下度量混合物,而且阻止它们泛滥。 (查看原文)

Schnee
9赞
2024-09-29 12:42:41

—— 引自章节:悖论系列20:论斯多亚学派的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