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界的鬼脸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齐泽克亲自编选的论文集,全面地浓缩了齐泽克学术观念的诸多方面:包括哲学、政治、科学、轶闻趣事、流行电影、通俗小说、古典歌剧、现代艺术、网络空间、性别差异等话题,既有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取向的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又有以德国观念论为核心的欧洲大陆哲学,还有以意识形态批判为鹄的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齐泽克对黑格尔所做的拉康式解读、对通俗文化的分析、对各类社会事件的解剖,展现了他观察的敏锐性和见解的独特性。

作者简介: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文化批评家和社会理论家,当代活跃、具争议的左翼思想家之一。他以融合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流行文化分析的独特风格闻名,被称为“哲学界的摇滚明星”。

季广茂,男,山东人,1963年生,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泽克在中国最早的译者。

齐泽克: 从天而降的第欧根尼
中文版前言: 灾难重重的年代
1康德同(或反)萨德
2论根本恶及相关问题
3黑格尔的“本质逻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
4“我用眼睛听到了你的声音”,或,看不见的主人
5后现代性这个淫荡客体
6享受这个林下灌木
7为什么现实总是多重的?
8在赛博空间中穿越幻象,可能吗?
译者感言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尊敬最终总是对(大他者的)阉割的尊敬。我们尊敬另一位主体,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杰出品性,而是因为他存在着某种基础性匮乏。正是这个基础性匮乏界定了他的存在。“尊敬”意味着彼此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没有太多地靠近别人。就是说,没有靠别人太近,更没有卸了自己的伪装(正是这伪装掩藏/遮盖了基础性匮乏),使此一匮乏清晰地重显出来。例如,某人尊敬乃父,因为他真诚接受了这样的断言——父亲即权威,而没有过度地激怒父亲,以至于逼迫父亲证明其权威。因为他知道,如果这样做,就会把父亲这个冒牌货公之于众——他的权威掩盖了他的基础性无力。(对于被尊敬的人而言,要想破坏其尊严,基本姿势就是暴露其匮乏;对于瘸子来说,就是把他那丑陋的瘸腿展示出来)。由于这个缘故,那些坚持让女性戴上面纱以把她们遮盖起来的文化坚称,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女性的尊重。在某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看来,不尊重女性的恰恰是西方的自由文化,因为它毫无廉耻地把她们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成为获得性快乐的工具…… (查看原文)

蓝色森林
2赞
2012-08-23 11:59:05

—— 引自第11页

康德把善与恶设想成了两种截然相反之物,设想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实证性力量,意在瓦解传统上有关恶的观念。传统上把恶视为缺乏实证本体论一致性的事物,视为善的纯粹缺席,这一观念的最后一位伟大支撑者是莱布尼茨。如果善与恶是截然相反的,那么与善相对的必定是某种实证性的反力,而不只是我们的无知,不只是我们对善的真实性质缺乏洞察力。这种反力是存在的,其证据便是,我把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体验为创伤性能动力量。创伤性能动力量对我的自我身份施加了不堪忍受的压力,因此彻底羞辱了我的自尊。所以说,在“我”的天性中,必定存在着抵抗道德律令的东西,即狂妄(conceit)它对“病态”兴趣的痴迷高于它对道德律令的喜爱。拉康就是这样设想“彻底之恶”的,即把它设想为超验的(而非经验-偶然性的)人性倾向。它以三种形式,在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来,并围绕着主体的某种自欺运行。

恶的第一种也是最温和的形式,是通过诉诸“人性的脆弱“表现出来的,我知道我的义务是什么,我完全认可我的义务,但我无法汇集足够的能量响应它的呼吁,无法不屈从于”病态“的诱惑。当然,这一立场的虚假不实表现在潜在的自我客体化这一姿态之中,我性格的懦弱并非我既定天性的一部分,我没有权利采纳元语言立场,即我自己的客观观察者的立场,以确定我的天性允许我做些什么。只要我是自由、自主的存在,只要我认可了这些”天性倾向“,我的”天性倾向“就会决定我的行为,因此我要为这些”天性倾向“承担全部责任。第一种形式的恶所规避的恰恰是这种责任。

第二种形式的恶较为危险,它是第一种形式的恶的倒置,在第一种形式的恶中,主体还对自己的义务何在,还保持了适度的了解,坦承自己无力履行义务。但在这里,主体声称自己是为了履行义务而采取行动,他被伦理关切所驱使。而实际上呢,真正引导他的只是病态动机。其典范个案便是铁面无私的教师,他相信,他之所以折磨儿童,是因为他关心他们的道德发展。其实呢… (查看原文)

蓝色森林
1赞
2012-08-25 04:03:32

—— 引自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