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人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 一场学术界的权力游戏,深入学术界的隐秘角落

○ 一次超越象牙塔的思考,揭示学术界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

● 一次对学术界自我反思的大胆尝试,值得每位学者和学生研读

○ 透视福柯、德里达、拉康等著名法国哲学家的“发迹史”

● 一窥当代学人须经历何种“摸爬滚打”才能获得其学术影响力和地位

本书通过分析和解释收集于1968年法国学术界剧变时期的经验资料,深刻揭示了学术界内部的结构和运作机制,及其对学术研究和学术人职业生涯的影响,为我们理解学术界的内在逻辑和矛盾,甚至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工具,更是透视法国学院体制和法国学术史的重要途径。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刻揭示学术界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的作品,探讨了学术界的社会结构和学者的社会位置,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人的职业生涯。布迪厄认为,学术界并非一个纯粹的知识和真理追求的领域,而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利益交换的社会场域。学者们在其中争夺资源、地位和认可,而这些争夺往往受到他们的出身背景、教育背景和个人关系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作者还通过具体分析指出,学术界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的整体结构紧密相连,学术界的层级和分布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结构。他强调,要理解学术界的运作,就必须超越表面的学术成果,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力量和文化资本的运作机制。本书揭示了学术界的内在逻辑和矛盾,也为理解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工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布迪厄开创性地提出了场域、习性、资本等分析范畴,对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译者简介

王睿琦,现供职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巴黎西岱大学“文本与图像的历史和符号学”博士,博士论文Roland Barthes: à la recherche de l’irréductibilité(《罗兰·巴特:寻找不可还原性》),由埃里克·马蒂(Éric Marty)教授指导,将由阿尔马丹(Harmattan)出版社出版。

钟牧辰,索邦大学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复旦大学—巴黎高师人文硕士班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9世纪法国诗歌以及20世纪法国文艺理论。

目录
图表目录
总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学术人
1 一本“焚书”?
2 系科之争
3 资本类别和权力形式
4 对团体的捍卫与平衡的打破
5 关键时刻
附录 1:研究资料来源
附录 2:学院形态学变化 [ 表 1 (a, b, c)]、学科形态学变化 [ 表 2 (a, b)]
附录 3:法国知识分子排行榜,或谁来评判评委会的合法性?
附录 4:对应分析
后记:二十年后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此一對大學世界的社會學分析,是我持續在研究中對科學實作進行批判省思的成果,這個分析旨在將「學術人」此一分類者之間的分類者,掉入他自己的分類中。這是某些感到害怕或想要讓別人感到害怕的人樂於誇大的喜劇場景——被騙的騙子、被灑水的澆水者。至於我個人,我認爲本書所闡述之結果的經驗或許與David Garnett的《A Man in the Zoo》這本小說的主角沒有太大的不同:一名年輕男子在與女友發生爭執後,絕望地寫信給動物園院長,向他提議一個失落的哺乳動物收藏,也就是他自己;他被放在籠子裏,擺在黑猩猩旁,解說牌上寫着:「智人。此一標本由紳士John Cromantie提供。懇請參觀者切勿以某些個人評論來激怒此人。」 (查看原文)

makzhou
4赞
2020-07-13 17:16:39

—— 引自章节:跋 二十年後

在特定學術權力的鬥爭中,屬性是有影響力的,有效行動者擁有這些屬性的程度也不同。社會學家在建構這些有限且完整的屬性群集時,製造了一個客觀空間,這個空間被有條不紊且單義(因而是可再製)地定義,並且不能化約為行動者的每個部份再現的總和。以此,「客觀主義式」建構也能讓我們將作為客體組成部份的前科學描繪重新整合入客體的科學中,而此類建構是與首要看法及所有混合論述切割的條件,這些論述混雜了半具體和半建構、標籤和概念。事實上,我們無法區分建立大學場域結構的意向以及描述鬥爭邏輯的意向:學術場域是一個多面向的空間,建立在權力總體的基礎上,這些權力會在競爭性鬥爭的任何時刻變得有效;鬥爭會在此結構中找到其原則,這些鬥爭意在重新定義權力(準則)分級,以便保存或轉變該結構。即使在「有意動員起來的團體」及「自動團結起來的團體」這兩者之間,鬥爭並未採取有組織的團體競爭形式,但鬥爭仍是一個不容置辯的事實,這些團體表明的鬥爭準則和屬性既是工具,也是關鍵議題。研究員必須融入他的現實模型之中,而不是試圖人為排除此一模型,並將自己定位成仲裁者或「公正的旁觀者」,自認為是唯一能產生好的整理、使每一事物各得其所並獲得眾人同意的最高法官。研究員必須超越客觀分類的客觀主義看法,因為其單面向與累積性指數的研究代表著一種可笑的表達,此外還要超越主觀主義的(或者更好的說法是觀點主義的)看法,這種看法僅限於紀錄著觀點不可共量的分級多元性。事實上,就像整個社會場域一樣,大學場域是一個分類鬥爭的地方,透過努力維持或轉變「不同準則之間」、「這些準則代表的不同權力之間」的力量對比狀態,協助創立可在一既定時刻裡客觀掌握的分類;但是,行動者對分類的描繪、他們能用來維護或破壞此一描繪的策略力量和走向,這些都取決於他們在客觀分類中的位置。因此,科學研究旨在建立一種認識 ── 同時適合於不同位置間的客觀關係、以及藉由佔位者的慣習中介而建立的「位置… (查看原文)

一块红布
2赞
2025-06-05 00:41:08

—— 引自章节:建構的工作與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