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解缚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 “虚无主义”≠“生存毫无意义”,它还有哪些未被言明的东西?

★ 拒绝关于“虚无主义”的陈词滥调,聚焦它的今日影响

★ 思辨实在论思潮的又一力作

-编辑推荐-

★ 虚无主义是一种需要对其诊断并给出解药的病症吗?人们需要重建生存的意义、生命的目的或者修缮人与自然破碎不堪的、不再和谐的关系吗?——虚无主义不是生存的困惑而是思辨的契机。

★ 拒绝“虚无主义”意味着“生存毫无意义”这一陈词滥调的主张,开掘这一术语背后所潜藏的还未被哲学家钩深极奥的东西,聚焦虚无主义在经历尼采、萨特和后现代主义之后,对今日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 以虚无主义的概念为中心,全面回顾后康德哲学,对阿多诺、海德格尔、德勒兹、巴迪欧、梅亚苏、拉吕埃尔的相关学说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和批判。

-内容简介-

在尼采、萨特和后现代主义者之后,英国哲学家雷•布拉西耶通过这部著作将虚无主义重塑为一个哲学问题。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皆处理了虚无主义的某一面向。作者通过研究虚无主义,对以现象学和批判理论为主流的当代欧陆哲学的一些核心观点提出了挑战。

本书的主要论点有二。首先,作者指出,虚无主义并非“主观主义病态的恶化”,即“宣告整个世界的无效,并把现实化约为绝对自我的关联项”。相反,它是“实在论信念的必然结论”,因为实在论坚信,存在着“独立于心灵的现实”;其次,作者提出,启蒙运动打破了“存在之链”,污毁了“世界之书”,作为启蒙进程的结果以及理性力量焕发的必然产物,世界的祛魅标志着知识发现呈现出令人振奋的趋势,而非灾难性的衰退。

这些观点一扫虚无主义思想中的极端悲观主义色彩,是对当代人文困境所作出的强有力的回应,给人带来了认知的挑战和智识的启发。

-专家推荐-

这是一本颇具分量的原创著作。它坚定地提出了由科学思想所描述的哲学与宇宙、哲学与人类目的之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深刻,又有探索意义。[……]它强行推翻了我们已经以某种方式所解决的虚无主义之问题的假设。它唤起了,甚至强化了虚无主义曾给思想带来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罗宾•麦凯

本书兑现了它的很多承诺,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带给读者一种罕见的阅读体验:真正的哲学发现[……]。布拉西耶的著作至少为阿多诺的一个论点提供了让人震惊的证据:“思想通过为那些被贬损为虚无主义的东西辩护,来让自己荣耀加身。”

——诺克斯•佩登

阿兰•巴迪欧和斯拉沃热•齐泽克是当代欧洲哲学最有声望的化身,他们最终走出了延续近两个世纪的康德先验理念论的阴影。[……]雷•布拉西耶和这些思想家一道,站在了这些令人兴奋的新发展的前沿。

——阿德里安•约翰斯顿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雷•布拉西耶,生于1965年,英国哲学家。2001年在华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02—2008年,以研究员的身份任职于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现代欧洲哲学研究中心;2008年以来,任职于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哲学系。他被视为当代思辨实在论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 之一。

-译者简介-

聂世昌,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大学中文系。

目录
总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序言
第 1 部分 摧毁明显图像
1 信仰的凋亡
1.1 明显图像和琼斯神话:威尔弗里德·塞拉斯
1.2 科学图像的工具化
1.3 认知的灾难:保罗·丘奇兰德
1.4 神经计算的方案
1.5 取消主义的“悖论”
1.6 从超经验主义到形而上学
1.7 显像的显像
2 启蒙的 “假死”
2.1 神话与启蒙:阿多诺与霍克海默
2.2 牺牲的牺牲
2.3 纪念性反思
2.4 空间的剥夺
2.5 死亡的模仿
3 实在论之谜
3.1 原化石:甘丹·梅亚苏
3.2 相关主义者的回应
3.3 意义的两种机制
3.4 事实性原则
3.5 事实性的三个标志
3.6 思想和存在的历时性
3.7 绝对偶然性的悖论
第 2 部分 否定的剖析
4 解缚空无
4.1 存在的解缚:阿兰·巴迪欧
4.2 本体论话语的优先性
4.3 呈现的法则
4.4 结构,元结构,再现
4.5 缝合不可呈现之物
4.6 反现象的呈现
4.7 元本体论的例外
4.8 呈现的两种机制
4.9 缩离的后果
5 存在之无
5.1 实在论,建构主义,解构:弗朗索瓦·拉吕埃尔
5.2 哲学的本质
5.3 作为先验演绎的哲学决定
5.4 命名实在
5.5 用腹语发声的哲学
5.6 实在的撤离
5.7 最终规定
5.8 思考的客体
5.9 先验的解缚
5.10 绝对的和相对的自主性
5.11 非辩证的否定性
5.12 时空同一性
第 3 部分 时间的终结
6 纯粹且空无的死亡
6.1 谁是时间?海德格尔
6.2 绽出与绽出范围
6.3 有限的可能性及现实的无限性
6.4 德勒兹:自在的时间和自为的时间
6.5 差异的内强特征
6.6 个体化和个体
6.7 时空的综合
6.8 思考的分裂
6.9 行为的休止
6.10 死亡的两副面孔
6.11 心灵和自然的混合
6.12 复杂性的表现
6.13 心灵的生命
7 灭尽的真相
7.1 尼采的寓言
7.2 转折点
7.3 太阳的灾难:利奥塔
7.4 现象学的褫夺:列维纳斯
7.5 生命的创伤:弗洛伊德
7.6 绑缚灭尽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实际上,我们越是坚持描述纯粹的显现,我们最终就越要求助于描述性的语域,而后者也会越发地呈现出象征性以及隐喻性;以至于促使现象学家得出结论,认为只有比喻以及/或者诗性的语言,才能真正地胜任描述与显现中所蕴含的非命题维度的丰富意义(meaningfulness)的任务。因此,许多后海德格尔现象学,都致力于不断尝试利用语言的象征性维度去测探次再现的经验深渊(sbrepresentational experiential depths)。据说,这些经验的深渊本身就与任何其他各种各样的概念化(尤其是科学的概念化)不相容。就此而言,现象学的目标可能就在于描述被意识到的某物是什么样子的,同时将“是什么样”的概念判断悬置起来。然而这样的结果是,为了避开现象学公理中所包含的显而易见的威胁,他们不得不伪造现象学与文学阐释学之间的亲密关联:我们越是坚持描述纯粹的作为显现的显现,我们就会越发地认识到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假设显像之中存在着晦暗不明的(inapparent)东西,以便我们能够完整地描述它们;我们不得不发掘(excavate)
非命题性“意义”或者“感觉”(sense)
的原初维度(就像海德格尔以及他的追随者所寻找的),以便能够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来描述现象的自主性。由此,现象学总是求助象征性的语言来执行它的描述性任务。不过,更好的办法可能还是承认,严格意义上(stricto sensu)现象学描述的目标需要通过文学的技巧来实现,而不是仅仅因为想要保护现象经验不可侵犯的内在隐秘,去盗用哲学的概念资源。 (查看原文)

豆友256853171
4赞
2022-07-20 20:11:56

—— 引自章节:1.7 显像的显像

…无论人类做出何种自恋的假设,它都对我们的生存漠不关心,视“价值”和“意义”若无物一尽管我们通常会将“意义”和“价值”覆于实在之上,使其显得更友善一些。自然既不是我们或任何人的 “家乡”,也不是一个特别仁慈的起源。 (查看原文)

智慧狗兔
2023-01-02 22:40:07

—— 引自章节: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