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书写与差异》是广受争议的法国当代思想家德里达的四部代表作之一。该文集收入了作者最早期的十篇重要论文,主题涉及哲学、文学批评、精神分析学、语言学、人类学、伦理学、神学等多个领域及其重要作者,具有跨学科、跨时代、跨文化的特点。作者思想的13个关键词解构主义、延异、印迹、疑难、事件、礼物、赌注、原书写、在场形而上学、毒药/解药、幽灵、擦除、场域都成形于该文集汇集的文本中,其中的11个已成为其解构策略的基本词汇与批评工具。这些篇章绝大多数是与当时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思想家的直接思想交锋,由于它们直接地、系统地质疑了本体论与在场形而上学的基础,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现象学、语言学、符号学、伦理学、心理分析,特别是深受结构主义影响的文学批评、美学、人类学等领域展开了对话,因而影响深远,其中与福柯、勒维纳斯与列维-斯特劳斯的对话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思想史中的事件。作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奠基性作品,该文集也是理解其解构思想的工具箱。
作者简介:
德里达( Derrida ,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在他发表的八十多部著作中,《论文迹学》、《书写与差异》、《明信片》、《给出时间1.假币》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他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哲学本体论、语言学、文学批评、美学、心理分析、女性主义、伦理学、政治学。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思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占主导地位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文本(作品)本身自带的异体性永远都在对抗逻各斯中心。他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掀起巨大波澜,不仅使他成为欧美知识界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也成为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其核心概念”解构”被广泛引入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建筑学等领域。德里达的理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介绍到我国,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1年9月德里达在中国北京、南京、上海、香港展开系列的访问和学术交流,与中国学术界首次接触,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他思想的印记。遗憾的是,那是他的首次中国之旅,也是最后一次。
访谈代序
译者前言
再版导言
力与意
我思与疯狂史
埃德蒙·雅毕斯与问题书
暴力与形而上学:论埃马纽埃尔·勒维纳斯的思想
“发生与结构”及现象学
被劫持的言语
弗洛伊德与书写舞台
残酷剧场与再现的关闭
从有限经济学到一般经济论:一种无保留的黑格尔主义
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赌注
省略/循回
篇章来源
特殊用语/术语中西文对照表
人名中西文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曾经尝试区分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作为存有论的哲学,也就是作为在者所是科学的那种哲学。而意味着存有论或无论什么科学学科的那个论/逻辑”( logie),正好就是某种聚集性的合理性观念。我的感觉是,尽管在西方哲学史中存在着所有那些差异和断裂,逻各斯中心的母题却是恒常的:我们在所有地方都能找到它。因此,在我所有的文本中,无论涉及的是柏拉图、笛卡儿、康德、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本身,我都尝试着指明这种逻各斯的恒常性,这种被逻各斯的证明。在某个既定的时刻,我曾试图将逻各斯中心主义与语音中心主义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与种给予声音以特权的文化联系起来。读者们常常会将这二者相滉淆。我想说对于我来说它们不是一回事。我以为无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语音中心主义是可能存在的。非欧洲文化中也完全有可能存在给声音以特权的情况,我猜想在中国文化中也完全有可能存在这种语音特权的因素或方面。但中国文字在我眼中更有趣的常常是它那种非语音的东西。 (查看原文)
俺老张来也
4 回复
4赞
2020-02-03 13:14:47
—— 引自章节:访谈代序
我既没有放弃对哲学的解构也没有放弃哲学 (查看原文)
皮卡与修白
2赞
2013-05-04 11:15:21
—— 引自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