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不像说母语者》是华裔文化批评家周蕾基于种族、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作品。出于自身对身份认同的敏感,周蕾观察到语言带来的不平等与失语,反思不同肤色和阶级的语言与写作,认为语言实际上成为一种生命政治的秩序。
从德里达对法语的自传性反思入手,到与非洲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同等的对语言先天论的烦恼,继而“揭开语言尚未痊愈的伤疤”,作者潜入巴金、梁秉钧、马国明、本雅明、保罗·利科等人的文本,重新思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与跨语言现象所带来的失落感。本书不仅重新定义了后殖民研究中的地缘政治边界,还展示了如何将历史经验与基于声音和剧本的习惯、实践、情感、想象联系起来。
作者简介:
作者 | 周蕾(Rey Chow)
出生于香港,斯坦福大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任教于杜克大学。目前的学术工作集中于后结构主义理论的遗产、语言作为后殖民现象的政治,以及视觉技术与数字媒体时代生存经验和知识范式变迁。著有 A Face Drawn in Sand: Humanistic Inquiry and Foucault in the Present,Entanglements, or Transmedial Thinking about Capture,The Rey Chow Reader 等。已出版中译版的有:《温情主义寓言:当代华语电影》《世界标靶的时代》《原初的激情》《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妇女与中国现代性》等。
译者 | 周云龙
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比较文学和跨文化戏剧研究。著有《别处的世界:早期近代欧洲旅行书写与亚洲形象研究》《越界的想象:跨文化戏剧研究》,译作有《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一卷第一册)和《大陆的神话:元地理学批判》(合译)等。
译者前言
有关非英文文献的说明
致谢
导论 肤色——关于语言、后殖民性和种族化
一 德里达的单语遗产
二 不像说母语者:言语的后殖民场景和外来语的接近性
三 翻译者,背叛者;翻译者,哀悼者(或梦想跨文化对等)
四 以食运思,反写中心:梁秉钧和马国明的后殖民写作
五 一个香港童年的声音与书写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我的经验里,殖民教育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达成一种清晰的写作风格(无论这件事是好是坏),因为殖民教育机会总是要在语言之间形成持久的对抗关系,殖民者使其语言成为官方交流方式,被殖民者的语言则被降级为已淘汰的或是无关紧要的。正如我将要说明的,即使在最严酷的殖民统治下,后者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而且常常以破碎的形式,通过各种残余或者过时的手段,比如民俗、深化、习语、影射、教学以及大量日常口语交流,得以传播。 (查看原文)
德小科
7赞
2025-05-02 18:59:07
—— 引自章节:二 不像说母语者:言语的后殖民场景和外来语的接近性
阿切贝和恩古吉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持有两种强硬的立场,二者的矛盾成为长期存在于后殖民理论和文学中的经典论争,在全球化的时代,这种角力依然激烈。而在全球化时代,言语场景因为各种同时发生的背井离乡现象(比如人口贩卖、强迫或自愿的流亡、合法或非法移民)以及无孔不入的新媒体和传播技术,而显得更为复杂。在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改如何讨论言语问题?我们可以在语言与文化价值之间预设何种关系?语言作为媒介的观念,如何与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流动,以及发即时消息、推特、博客、维基百科、煽动仇恨的言论等其他的媒体经验展开竞争(抑或与之并存)?
……
也就是说,殖民情境把拥有特权的文化群体的语言(比如英语)强加在其他语言之上,对被殖民而言,这种语言多多少少是以外部嫁接的方式而存在的。这在不期然间授予被殖民者一种特定的先见之明,他们由此领悟到:语言的文化运作及其可能的运作一开始就是人为的,而不是天然的。世界上那么多人都在使用英语这一从外部嫁接的语言工具,以致那些原本以英语为母语的群体,反而只是无限的英语使用者序列的一个变体。在全球的英语及其使用者之间,可能有着不同的适应程度。 (查看原文)
德小科
7赞
2025-05-02 18:59:07
—— 引自章节:二 不像说母语者:言语的后殖民场景和外来语的接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