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1966年,罗兰·巴尔访问日本。此后,他又两次到访东京。对巴尔特而言,日本之旅充满想象、体验以及愉悦。“我得到了一种完美的、强烈的、既深沉又微妙的快乐。”在1970年成书的《符号帝国》中,巴尔特把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均看做是日本文化的各种符号——语言、膳食、游戏(柏青哥 )、城市、文具店、诗歌(俳句),甚至眼皮,这些“能指符号”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在巴尔特看来,日本文化现象的精髓便是具有禅宗意味的空无性。追随巴尔特独特的思想脉络,在全书26篇随笔式的叙述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巴尔特作品中鲜有的文学格调,体会苏珊·桑塔格所说的“巴尔特也是位唯美主义理想者”,也可以对日本社会及其背后的文化本质有崭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 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未知的语言
无言
汤水与薄片
筷子
无中心的膳食
空隙
柏青哥
城市中心,空无中心
无地址
车站
包装
三种书写
有生命与无生命
内在与外在
鞠躬
破门而入的意义
免除意义
小事
如此
文具店
写出来的面孔
百万身躯
眼皮
暴力的书写
符号之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文本不“评注”图像,图像不“例示”文本:对我来说,它们各自只是对某种视觉摇曳的取向,可能类似于禅宗谓之悟(satori)的那种意义丢失。文本和图像在它们的交织中,想要确保身体、面孔和书写这些能指的流通和交换,并从中读出符号的退隐。
写作是以自身的方式进行的悟:悟(禅宗事件)是一种或多或少强烈的大震荡,它会撼动认知和主体:它实施一种话语空白。而这也是一种构成写作的话语空白,禅宗在免除一切意义中,书写花园、姿态、房屋、花束、面孔和暴力的种种表达方式,正是从这个空白出发的。
认得一门外国的语言,但并不去弄懂这门语言,这是一个梦想。这是在这个语言中感知差异,但这个差异又绝不是在语言的肤浅的社会性中获得的;这就是认识到一门新语言所能积极折射出来的我们自身语言的种种不可能性;这就是学习难以理解之物的系统所在;这就是在别样的划分、别样的句法效应下,拆解我们的“真实”;这就是发现主体在陈述中闻所未闻的境地,移动其拓扑学位置;简言之,就是进入不可译之物中,直至我们身上的所有西方元素被撼动,直至来自我们父辈的完全被历史转变成“自然”的文化发生摇晃,去体验这种震动,而绝不试图减弱这种震动。
未知的语言,但我能抓住它的呼吸,它情感的流转,总之一句话,我能抓住它承载含义的纯粹事实。随着我的走动,我周围未知的语言让我产生轻微的晕眩,将我卷入它人为的空无—只是对我才会实现这种空无:我生活在这种空隙中,摆脱了所有充分的含义。
不是声音在交流,而是整个身体(眼睛、微笑、发绺(liu)、姿势、衣着)与你保持一种喋喋不休的会话;在这种会话中,对规则的完美掌控去除了所有倒退和幼稚的特征。(用手势、绘画、专名)确定一次约会可能需要一个小时,但在这一个小时里,为了得到一个一说出来就很快会去魅的信息,你认识、品味、接收的是另一个人的整个身体,是这个人的整个身体展开了他自己的叙述、他自己的文本。
绘画就是面与体的展示… (查看原文)
好了日inutile
3赞
2019-05-19 10:17:49
—— 引自第1页
我有一個夢想:認識一門外國(奇怪的)語言,卻不理解它:觀察它與母語之間的不同,卻無法透過語言的詞語、溝通或庸言俗語等社會表面因素破除差異;在新奇語言的投射之下,實際地認識母語的不足;領會那些難以想象事物的運作;在其他句法、結構的影響之下,拆解我們自身的[真實];在言談中,發掘主體未測知的位序,挪動主體的拓樸結構;總之,進入那個不可解釋的境界,感受那股震撼甚至不用削弱它,直到我們內在的每一分西方性步履蹣跚,且父權言語開始顫抖。 (查看原文)
釘
1赞
2018-10-02 20:42:00
—— 引自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