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2003年英国技术史学会年度图书奖和2007年英国科学史学会科普图书奖获得者全新力作
BBC科学栏目出品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自然》前编辑20余年科普写作积淀
华大集团CEO尹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普利策奖获奖作者悉达多·穆克吉联袂推荐,自由学者、北大哲学系博士胡翌霖作序推荐!《科学》《自然》权威期刊推荐,《金融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推荐。
基因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开始……打破“基因决定论”,一场颠覆生命科学的概念变革,一部关于生命的恢宏“传记”
———————————————-❓———————————————————-
如果要给生命找一个类比,来直观地描述和体现其运作机制,你会怎么选择?
早期的科学家常常用机器来类比生物体,这个不妥当的比喻显然过时了。后来,人们借用了技术革命的伟大产物——计算机。不过,这个类比也不准确,甚至充满了误导性。
诺奖得主弗朗索瓦·雅各布说,生物体更像是一组俄罗斯套娃,一层套着一层,棘手之处在于每层的规则和组织方式截然不同。如果你逐层打开这组“套娃”,会进入嘈杂、随机、不可预测的分子世界,最终陷入量子带来的不确定性之中,晕头转向。
当然,这个套娃的比喻也不太恰当。事实上,人类制造出来的任何技术产品都不适合用来类比生物体。而将基因组作为蓝图、基因作为构建生物体的指令、蛋白质作为精准定制的分子机器、细胞作为具有固定身份的实体等理论,都被证明是不完整、具有误导性甚至错误的。生命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此前的想象,任何简化都会带来诸多问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诸多发现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别想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发现生命的全部秘密,这个地方根本不存在!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一种全新的生物学,来帮助理解神秘又复杂的生命运作机制。与其削足适履,不如重起炉灶。作者在本书中就探索了这一新的生物学,揭示出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和神经系统等每一个层级都有自身的规则和原则,生命正是自这些层级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运作中涌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科学作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欧盟委员会合成生物学专家团成员、BBC“科学的故事”栏目出品人,曾任《自然》期刊编辑20余年,著有《化学元素发现史》《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如何制造一个人》等20多部科普作品,还为“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撰写了《分子》和《元素》。作品曾获2003年英国技术史学会年度图书奖和2007年英国科学史学会年度科普图书奖。
【译者简介】
王乔琦,南京大学天文学学士,编辑,从事科普工作。译著有《发现天王星》《万物发明指南》《量子力学的真相》等。
推荐序
序言
第1章 机器论的终结:一种新的生命观
第2章 基因: DNA 的真正作用
第3章 RNA 和转录:解读信息
第4章 蛋白质:结构与非结构
第5章 分子网络:构成我们的万维网
第6章 细胞:决定,还是决定
第7章 组织:如何构筑,何时停止
第8章 身体:发现模式
第9章 能动性:生命获取目标和目的性的方式
第10章 故障排除:重新思考医学
第11章 制造与劫持:重新设计生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这里牵涉的道德倾向,关键在于如何评估“完美”。著名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有一本讨论生命科技的著作叫作《反对完美》,也涉及类似的问题。一架机器是有其“完美”状态的,当它的每个部分都遵循蓝图,精密无误、严丝合缝时,它就是完美无缺的。而现实中的机器运转总会遇到一些问题,要么是零件尺寸不够精确,要么是运转中遭遇意外情况,要么是哪里太紧或太松,甚至莫名其妙就缺一个零件或多一个零件···这些状况当然不再是完美的,于是我们总要去努力调试、减少误差,力求让机器接近完美。
但在新的语言阐释下的生命科学却不再把上述的“完美”视作好的或积极的方向,恰恰相反,这种机器式的“完美”恰恰是“非生命”,是否定性的和消极的概念;而传统意义上的“不完美”恰恰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是肯定性的和积极的概念。对人类社会而言,更需要去追求和发扬的不是机械化的完美,而是蓬勃的生命力。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5-08-01 17:28:10
—— 引自章节:推荐序
换言之,电子既是粒子又是波,这一悖谬并不是电子或海森伯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类比出了问题——我们压根儿就不该使用“粒子”或“波”这样的概念去想象基本粒子的样子。但问题是,所有我们熟悉的概念都来自日常生活的宏观世界的经验,所以我们根本找不到帮助我们理解微观量子世界的恰当概念。
就科学公式而言,把粒子和波改成包子和粥,把牛顿力学改成“牛炖力学”,其实都无关宏旨,它们只是一个称呼罢了。但是对可怜的人类来说这有点儿太刺激了,为了保护我们的大脑不致过于混乱,我们仍然在使用粒子和波等概念讨论物理学,即便这些概念或多或少地带来混乱。物理学是如此,生物学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不得不使用类比,但又必须警惕这些类比可能造成的误会。进而,我们还可以做某种“语言学”的工作,去审视和更新这些类比用法。这就是《生命传》的主题。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5-08-01 17:28:10
—— 引自章节:推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