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罗兰·巴特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力作※

厘清结构主义VS后结构主义,

绘制20世纪法国思想图谱,

完整而清晰地勾勒罗兰·巴特思想谱系

—————————————————————————————–

【编辑推荐】

作为现代思想的交会点,罗兰·巴特串联起列维-斯特劳斯、布朗肖、拉康、萨特、福柯、德里达、克里斯蒂娃等整部法国20世纪思想史。他的零度写作、作者之死等概念风靡一时,其神话学、符号学等相关著作则为分析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提供了经典理论。毫无疑问,他是20世纪文化和文学批评的传奇。

这本《谁是罗兰·巴特》是汪民安教授写作的第一本书,完成于20世纪末,呈现了他年轻时的罗兰·巴特,也是一本“关于我的青年时代的书”。彼时,罗兰·巴特是他和他身边朋友的圣典,决定性地塑造了他的趣味。苏珊·桑塔格说“在‘二战’后法国涌现的所有思想界大师中,我敢绝对肯定地说,罗兰·巴特是著作永世长存的一位”,而这本解读巴特那些“不朽之书”的著作也在二十余年里一版再版,为国内喜欢巴特的读者们提供了“快感”。

—————————————————————————————–

【图书简介】

罗兰·巴特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和文学批评家,甚至可以说他是20世纪文化和文学批评的传奇。他的写作生涯贯穿了符号学、叙事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新的理论流派。他因独具一格、优雅睿智的批评写作风格而享有作家和文人的声誉,并以边缘和前卫的批评姿态获得了经典的地位。

汪民安教授在本书中生动地展现了罗兰·巴特的思想轨迹。罗兰·巴特是现代思想的交会点,作者将其思想放置在20世纪后半叶充满争论的法国思想图谱中,将他和德里达、福柯、德勒兹等人的思想进行对照,这既是对罗兰·巴特思想的总体呈现,也是在一个更宽泛的角度对当代法国理论的勾勒。此外,作者特别强调了罗兰·巴特对人文科学的巨大贡献和留给后世的丰富遗产。就如同罗兰·巴特宣称的“文本的快感”一样,这部力图解读巴特那些不朽之书的作品,读起来也令人充满快乐。

作者简介:

汪民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

第一章 道路1
身体旅途1
写作旅途12
第二章 50年代22
写作/零度写作22
神话学53
第三章 结构地图84
符号学84
文学科学98
叙事学119
第四章 结构乱了142
作者之死142
文本155
符号帝国164
《S/Z》:文本内讧179
第五章 欲望历险199
躯体哲学199
爱情戏剧211
谁是罗兰·巴特221
第六章 背影241
思想边缘241
形式主义气质248
遗产260
附录 罗兰·巴特与中国——纪念罗兰·巴特百年诞辰267
主要参考书目282
后记284
再版后记28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福柯看来,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出现了三种知识型:即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古典时期的知识型和现代时期的知识型。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是相似,在此词与物统一。福柯宣称,在中世纪晚期至16世纪末的文艺复兴之际,相似关系在西方文化内部发挥着构造作用各种知识表现正是基于相似原则而统一起来。有四种相似形式,即协约、仿效、类比、感知,它们以同心圆的形式将所有事物连接起来,世界因而保持统一。因为各种各样的事物彼此相似,16世纪的知识十分有限。唐·吉诃德的出现是古典知识型出现的标志。唐·吉诃德满世界找相似性,却处处碰壁。相似性与符号的联盟瓦解了,思维现在不再寻求共性而是寻求个性与差异。古典时期的知识型是再现,是用一种符号秩序再现另一种符号秩序,词与物呈现一种再现关系,能指和所指立即达成一致。到18世纪末,也即“现代时期”开始之机,知识型发生了变化。福柯认为萨德的小说是古典时期知识型向现代时期知识型的过渡。现代时期的基本原则是追根溯源、探索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现代时期以寻求根源为基础的学科乃是历史语言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它们体现了共同的现代知识型。 (查看原文)

桴游
3赞
2014-02-23 10:24:50

—— 引自第126页

法国流行的新理论从头至尾吸引着巴特,巴特也在从头至尾创造着新理论。他既受新理论的影响,又影响着新理论,或者说,他就是新理论的中坚。但最终,巴特又从不固守着一种理论。巴特的风格在最大限度上弱化着理论形式,他从不为理论构筑一个标准的空间场所,相反,他总是在既定的理论框套里穿进穿出。这种姿态,这种变化欲望或许表达了对理论的蔑视感,对理论本性的强烈质疑。任何理论都有足够的封闭性,它意味着一套自足的、完整的话语秩序,或者,理论至少有内在的系统性冲动,它有一种收敛自己、完善自己、说服自己的远景目标和逻辑程序,它试图表现一种话语力量从而表现出某种征服性。理论必然会嵌入历史之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中,它许诺它的缺陷必然性以及必要的开放性,这样,理论总是承认它的缺点且容纳另一些局部理论之流的涌入,最终理论在历史上以完善自己为己任而不是相反的自暴自弃。就此而言,巴特的所作所为似乎不是一个理论家的事业,似乎在谈笑间,他就把他刚才的一套说辞扔进历史的尘土中,尽管这些说辞具备足够的理论资本,而且表现出全新的足以令人自豪的智性力量。这种变向、这种永远的迷途、这种摸索显然不应被充满惰性的理论捕捉住,它恰恰是反对理论本身、挣脱理论之网的创造性活力
在和《泰凯尔》杂志的接近中,巴特为他的这种反复无常找到了坚实的依据。泰凯尔( Tel Quel)是一群理论疯子的组织,在这里,所有离奇的想法都不会遭到质疑,它尤其推崇一种不确定性理论,特别是德里达和克里斯蒂娃摧毁任何顽固系统的理论。
和习惯”,它全面贯穿于作家的言语表达之中,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环境和界限,是作家的一个无法穿越的地段,是一种行为的场所,一种“无选择余地的反射”,是“人类的而非作家的共同性质”。语言结构的顽固性和惰性对于作家而言其性质是否定性的,作家对未知形式的探索总要在语言结构这里遇到阻力,语言结构总是以一种遥远的熟悉性牵扯着作家… (查看原文)

燈響塑料
1赞
2020-12-15 2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