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不安的生命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如果不想陷入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我們就必須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政治領域,除了帶來好戰的呼號,悲傷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在這部激情洋溢、極具個人風格的著作中,巴特勒深刻反思了「9·11」事件之后的美國社會,批評了美國當局發動長期戰爭的決策,繼而呼吁人們深入認識哀悼與暴力的力量,理解它們如何促成團結並鼓舞人們追求全球正義。顯然,巴特勒一直致力於激發、探索各類「麻煩」,而這也正是其學術志趣所在:「由心理世界出發探索公共生活,鼓舞人們懂得團結、認識痛苦。」誠如荷米·巴巴所言,正是這些因素使我們成為自由的主體。

作者简介:

朱迪斯·巴特勒,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其研究領域有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辭學與比較文學系。巴特勒在1984年從耶魯大學獲得她的哲學博士學位,後開始從事後結構主義和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研究。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解释,开脱,我们所能听到的事情
第二章暴力,哀悼,政治
第三章无限期羁押
第四章“反犹”罪名:犹太人,以色列,直言不讳的风险
第五章脆弱不安的生命
原文索引(INDEX)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当我们失去某人,当我们失去容身之所,当我们遭到社群驱逐,这时,我们可能只是觉得自己的经历是暂时的,哀恸总会过去,一切终将如常。但是,真正经历这一切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同他人之间的纽带。这些发现让我们明白,同他人之间的纽带联系构成了我们。情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失去了与我相对的‘你’”,当我们之间的联系成为我的组成部分时,情况就更不是这样了。当我失去你,我会哀悼这“失去”,同时也会变得无法理解自身。 (查看原文)


9赞
2020-11-04 14:34:35

—— 引自章节:第二章暴力,哀悼,政治

弗洛伊德提醒我們,當我們失去某人,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所失何物:我們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他的什麼。所以,一旦失去某人,我們就面臨一個謎團。失去之中仍有秘密,失去的隱秘之處仍有未解之謎。 (查看原文)

Orin
5赞
2018-02-12 20:06:02

—— 引自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