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数字人文领域的里程碑,构想人机共生的后人类未来
–
【图书简介】
当世界越来越多地被算法改变,人类是否终将成为数字母体的后代?
知名后人类研究学者N. 凯瑟琳·海尔斯以跨学科视野剖析数字时代的认知革命,揭示计算机如何重构文学基因与人类意识。本书穿透技术表象,直指数字文明的核心困境——在算法的世界里,我们既是创造者,也是被编码的产物。
本书在从智人到机器智人的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了文学在创造当代文化想象中的作用,探讨了技术如何定义我们及我们的文化。海尔斯不仅探索了人类与智能机器那充满诱惑,但又危机四伏的亲密关系,还为后人类未来构想了概念性的生存指南,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文学带来了全新视角。
—
【编辑推荐】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媒介间性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语言、主体性、文学对象和文本性观念提出了挑战。代码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可以与言语和书写相提并论,人类与机器、模拟与数字、旧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我的母亲是计算机》生动论述了新兴的数字媒介与各种形式的旧媒介的相互作用:代码与言语的区别;电子文本与印刷文本的差异;数字媒介对自我观念的影响;数字性对印刷书籍的影响;我们将计算机视为生命的观念;人类意识本身就是一种计算的可能性;以及人类透过数字时代的视角看待宇宙的主观宇宙论。本书回顾了人类与技术之关系的发展历程,否定了技术决定论,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对后人类研究、新媒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我的母亲是计算机》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跨学科活力:前一分钟,海尔斯还在驳斥斯蒂芬·沃尔弗拉姆自诩发明了一种新科学的傲慢断言;下一分钟,她又在细致解读科幻小说,批评德勒兹和加塔利无可救药的模糊性,或者津津乐道编程语言C++的历史。——斯蒂芬·普尔,《卫报》
海尔斯再次成功地对高度复杂、广泛分散的论述进行了令人叹服的综合……成就斐然……她是了不起的美国读者。——斯图尔特·摩尔索普,《美国书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N. 凯瑟琳·海尔斯(N. Katherine Hayles, 1943— ),美国知名文学评论家和理论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研究教授,杜克大学詹姆斯·B. 杜克杰出荣休教授,20世纪后期研究文学、科学与技术间关系的重要学者,尤其以后人类主义理论、电子文学研究和认知研究闻名。曾获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等荣誉,并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代表作《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被誉为“使后人类主义受到广泛国际关注的关键文本”。
【译者简介】
陈静,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数字人文学者。
中文版序
致 谢
序 言 计算家族
第一部分制作:语言与代码
第一章媒介间性:文本性与计算制度
第二章言语、书写与代码:三种世界观
第三章信息之梦:三部小说中身体的逃离与约束
第二部分存储:印刷品与电子文本
第四章翻译媒介
第五章述行代码与比喻性语言:尼尔·斯蒂芬森的《编码宝典》
第六章雪莱·杰克逊《拼缝女孩》中的闪烁关联性
第三部分传输:模拟与数字
第七章(揭下)能动者的面具: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面具》
第八章仿真叙事:虚拟生物能教会我们什么
第九章主观宇宙论与计算制度:格雷格·伊根小说中的媒介间性
尾 声 递归与涌现
译后记 当我们都是智能人工
注 释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