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1760-1860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在一段时期内统治着欧洲哲学。它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类历史、政治和人类理智结构的方式。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涉猎广泛的著作中,特里·平卡德将“德意志”的历史——从若干邦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国家——同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的趋势和复杂性的考察结合起来。他考察了康德因革命性地强调“自我决定”而带来的重大影响,并追溯了这种影响在浪漫主义和观念论中的发展,以及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这些后康德思想家的批判。这部著作将会引起一大批读者对哲学史、文化史与观念史的兴趣。

作者简介:

特里·平卡德(Terry Pinkard),国际著名黑格尔研究专家,美国乔治敦大学哲学教授,美国西北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德国图宾根大学“荣誉教授”和“荣誉教师”,德国《哲学研究杂志》编委会顾问。学术兴趣在于从康德到现时的德国哲学,尤其是这个期间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出版有《黑格尔的辩证法:可能性的解释》(1988)、《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理性的社会性》(1994)、《德国哲学(1760—1860):唯心主义的遗产》(2002)等。

导言:“德意志”与德国哲学
第一部分康德与哲学革命
第一章哲学革命(一):人类自发性与自然秩序
自由与批判
判断
纯粹直观
概念与直观:先验演绎
概念与直观:几点结论
概念与直观:问题与图型
“理念”、自在之物和自由
第二章哲学革命(二):自律与道德秩序
从自发性到自由
从自由到自律
从自律到道德原则
自由与政治共同体:自律与美德
自律、宗教与伦理联邦
第三章哲学革命(三):审美鉴赏、目的论和世界秩序
自然秩序与道德秩序
规范性与审美判断
规范性与目的论的判断
第二部分继续的革命:后康德派
导言:观念论与法国大革命的现实
第四章18世纪80年代:直接的后康德反应:雅可比与莱因霍尔德
康德的地位和耶拿的崛起
指向康德的理性批判:雅可比
莱因霍尔德、“新大学”与对康德主义的捍卫
第五章18世纪90年代:费希特
第六章费希特之后的18世纪90年代:浪漫派对康德的接受(一):荷尔德林、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施莱格尔
自我意识问题和后康德浪漫主义
自我意识问题:荷尔德林
自我意识问题:诺瓦利斯
施莱尔马赫:浪漫宗教与个体性的不可化约性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片断化生活的讽刺
共和主义的含糊之处
第七章1795—1809:浪漫派对康德的接受(二):谢林
谢林、斯宾诺莎和费希特的思想
自然哲学
先验观念论
历史、“绝对同一性”和艺术
重估自由
第八章1801—1807:另一位后康德派:雅各布·弗里德里希·弗里斯和非浪漫派的情感主义
道德与政治思想:重新定义康德
第三部分完成的革命?黑格尔
导言:后革命时代的德意志
第九章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新脉络中的后康德主义
黑格尔的旅行
《精神现象学》
意识
自我意识
从征服到服从理性
现代生活的历史起源
宗教和绝对知识
第十章黑格尔对理智和世界的分析:《逻辑学》
存在学说:超越荷尔德林
有限、无限和“观念论”
现代怀疑论和本质的世界
概念和推理
主体、客体和三段论
绝对理念
第十一章自然与精神:黑格尔的体系
自然
精神概念
自由
制度与实现:客观精神
成为人意义为何:绝对精神
第四部分反思中的革命
导言:疲惫与顺从,1830—1855
第十二章谢林的恢复企图:审查中的观念论
谢林1809年后的发展:中期
晚期哲学:谢林的柏林时期和“启示哲学”
第十三章“康德悖论”与现代的绝望: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
叔本华的后康德主义观念论:浪漫的悲观主义
克尔凯郭尔:后谢林的黑格尔主义?
结语:观念论的遗产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讽刺是关于既必须投身于其中,又必须超然于外的感觉的恰当立场…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浪漫派艺术家,因为他自己的主体性和承诺从来不限于在他的戏剧中所发现的那些东西;“莎士比亚”不仅是他的戏剧的作者,在他留下的各种文本的不同外观背后,总是能够发现,他是以戏剧性的方式在场的。…浪漫派诗歌的“第一戒律:诗人的自由选择(willkur)不能容忍任何法则高悬于诗歌之上”。这就是施莱格尔自己对自发性和自律论题(起源于康德并由费希特继承)的彻底化。 (查看原文)

Ruarua
7赞
2021-10-21 00:23:39

—— 引自章节: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片断化生活的讽刺

康德前两个《批判》以及其他著作所呈现的理智同世界的关系图景表明,在我们通常以经验的方式对待世界时,为了理解经验对象,我们必须要有一种理智的自发性要素;这种自发性是非派生的,同时它既不涉及对何既定对象的理解,也不涉及任何自明的第一原则。相反,它的自发性特征表明它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力量产生出来的。在这种自发性中,人类行动者产生出若干“规则”,凭借它们,我们经验的诸“直观”被整合进人类经验的有意义的整体当中;如果这些规则不与这些经验性的、直观性的要素相结合,这种自发性的结果就将全无意义( Bedeutung),即是说缺乏同世界的客观联系。然而,当转进到道德领域当中时,为了其意义,这种自发性就不再受到直观的束缚;在与行动的关系中,自发变成了自律,变成了直观到道德法则并因此推动我们自己去行动的机能。 (查看原文)

蓝道_RANDALL
2赞
2021-06-21 15:33:26

—— 引自章节:第三章哲学革命(三):审美鉴赏、目的论和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