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为塞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审视了新兴国家可行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其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广度和分析洞见是惊人的,对现代政治分析作出了重大而持久的贡献,确立了亨廷顿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家之一的地位。
本书从宏观上论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强政府理论”。二战后亚非拉一大批国家纷纷摆脱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而独立,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但到 20世纪 60年代除少数国家以外,大多数国家不仅没有摆脱贫苦和落后,反而陷入了政治动荡和暴力冲突。本书分析了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的原因,指出一个国家如何才能避免政治动荡实现政治稳定中的发展,获得现代化的成功。亨廷顿在考察了许多国家的情况后指出,要*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这些国家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政府,所谓强大的政府也就是有能力制衡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政府。亨廷顿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大致分为传统君主制政体、军人左右局势的普力夺政体和革命政体,并对这几种政体在进行现代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克服不同的困难、利用独具的有利条件的情形逐个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作者简介:
塞缪尔·亨廷顿,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生前为哈佛大学教授,著作颇丰,包括《我们是谁?》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译者序言
译者序言
序言
1968年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
第三章 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第四章 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
第五章 革命和政治秩序
第六章 改革与政治变迁
第七章 政党与政治稳定
新版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当托洛茨基说“阶级决定而不是党决定”时,他是错误的。列宁和毛泽东都正确地强调过,具备一个独立于各社会势力并操纵这些势力去达到自己目标的政治组织才是最重要的。党确实必须去吸引民众当中的所有集团。 (查看原文)
如林
1 回复
12赞
2017-07-22 17:36:05
—— 引自第276页
城市知识分子与政府的对抗,在几乎所有类型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都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学生通常是最积极而重要的中产阶级政治势力。在传统政治制度下,首都的最高学府通常是敌意和反政权密谋的中心。
这种由城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学生所构成的反对派格局表明,它是不会被改革所平息的,改革反而会使它恶化。这种形式的反对派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出于任何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出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个人的疏离和负罪感,以及出于一种急需的稳定认同感。城市中产阶级要求民族尊严,要求一种进步感和全民族的总目标,要求通过参与社会的全面改造得到自我实现的机会。这些都是乌托邦式的目标,从来没有一个政府能真正满足这些要求。故此,改革很难安抚这些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分子。在大多数场合,他们的确都强烈的反对改革,将其视之为规避变革而抛出的一点小甜头。这种情况固然时常发生,但问题也还有另一面。因为,如果改革的呼声可以作为行动不彻底的借口的话,那么,革命的要求就常常是什么也不干的借口。
学生尤其对现代世界和西方先进国家推崇备至。在他们心目中存在着两种巨大的差距,一是现代性原则——平等、公正、共同体、经济福利——和这些原则在他们的社会中实现的程度之间的差距,而是世界先进国家中实际状况和他们自己国内的具体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些学生们对自己的国家感到羞辱并与之疏离,他们热切希望重建自己的祖国,将其推向“世界的前列”。在与自己的家庭以及传统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向离异的情况下,学生们更加彻底的与抽象的现代性准则想认同。这些抽象的准则成了他们评价自己国家的绝对标准。
迎合激进中产阶级要求的改革计划只会增强这个阶级的力量及其基金思潮,而不会减弱它的革命倾向。对于意在维护政治稳定的政府来说,对付中产阶级激进主义的最恰当的办法乃是镇压而非改革。凡是能够削弱这些激进分子的数量、力量和内聚力的措施,也会相当程度的减少革命派制的影响。而旨在给学生提… (查看原文)
[已注销]
7赞
2014-05-21 21:29:16
—— 引自第3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