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青少年哲学第一课,刘擎教授等八位高校哲学系教师倾情讲授。
八位老师不仅有专业的哲学背景,而且他们中或者是经常参与哲学普及的学者,每一讲的主题,他们都结合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精心选择,把“艰涩难懂”的哲学,转化为生动的讲述,还给年轻人或普通人。
★ 将哲学还给少年,重新唤起我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对世界的好奇。本书围绕经典哲学问题,以情景化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重新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打破固定思维,去多追问一个“为什么”,回归教育的本质。
–
立足当下语境,本书邀请八位高校哲学系教师担任主讲人,围绕自我、生命、幸福、爱、心灵、科学等经典哲学问题,以情景化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化为生动的讲述,去回应青少年存在的困惑,开启他们的探究与发问之旅,进而帮助他们跳脱习以为常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并让内心变得丰盈而深刻。
与此同时,对于所有曾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这种人生之问或者在长大后的某一时刻重新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年人,本书也是一个让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机。
作者简介:
刘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现当代西方思潮与国际政治的问题,著有《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2000年以来的西方》《纷争的年代》《悬而未决的时刻》等,译有《以赛亚·伯林的遗产》等。
蔡文菁,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洲大陆哲学、现象学等,译有丹·扎哈维的《主体性和自身性》等。
钱立卿,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科学哲学等,获2013年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颁发的“熊伟青年学术奖”,著有《解读〈观念〉》等,译有吉奥乔·阿甘本的《剩余的时间》等。
陈勇,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论、海德格尔哲学等,译有安东·科赫的《真理、时间与自由》等。
武云,清华大学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伦理学、中西比较哲学等。
施璇,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笛卡尔哲学、早期现代哲学等,著有《笛卡尔的心物学说研究》等,译有《文德尔班哲学导论》等。
冷欣,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哲学、伦理学、宗教哲学,译有《科学与宗教:二十一世纪的对话》等。
高松,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胡塞尔现象学。
第一讲 哲学中的思想实验
关于真假、对错与好坏的思考
第二讲 自由三题
意志、自主与权利
第三讲 “我”是谁
生命与死亡
第四讲 科技与我们的生活
对科学和技术的哲学思考
第五讲 幸福的可能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第六讲 柏拉图式的爱
美与智慧的同一
第七讲 心灵难题
从机器人与丧尸谈起
第八讲 自我、生存与居所
从笛卡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
第九讲 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科学、真理与意义
主讲人简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自我的本质既不是心灵,也不是肉体,而居所,居所是我享受生命,享受生活,来滋养我生命的东西。 (查看原文)
Karl
4赞
2019-03-07 16:38:03
—— 引自第205页
有一群青少年,在寒假里坐在季风书园七个半天听谈哲学,这本身就是一件奇妙的事情。而八位老师也带来了他们精心准备且深入简出的演讲,关于一些非常重要的主题:自由、生命、友爱、心灵、自我、科学。这几个词都是我们平时常常挂在嘴边的,但过于熟悉了反而就熟视无睹,放弃了认真地思考。感谢老师们给我们打开一扇门,让我们突破认知的局限,真正理解这些词的内涵。
哲学对家长也同样有意义,因为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受教育的方式和现在的孩子们差不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我们当年缺乏的现在仍然缺乏,功利教育中并没有道德与哲学思考、世界文明与社会分析等人文学科的位置,那些探讨人的精神和道德、人的志趣和美感、人的权利和自由、人的价值和理想等等的话题被冷落已久。教育原本是要释放人的自由心性,赋予人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但是我们被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填塞得满满的,这些有形的东西形成一个无形的幕布,我们很难突破它去探求未知的领域,因为幕布下的我们已经渐渐失去了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力,而哲学就是引导我们以思辨的态度对待习以为常的正确,以突破性的思维去思考生命的存在,这是哲学的价值,更是极大的乐趣。
我坚信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但这份美好不会自行到来,需要我们用心理解并为之不懈努力。希望在座每一位都有勇气展开思想的翅膀,在世俗之上的精神领域,寻找那些能引领我们走向自由、走向未来的智慧之光,这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打下的底色。
感谢参与并支持季风人文讲堂的每一位导师,每一位会员。感谢搭建讲堂的季风团队……以及所有在不同时期助力季风的每一个人,你们参与了季风精神的塑造,有风雅有风骨,有不俗更有不惧。
愿季风吹拂,明亮我们的眼睛;愿人文花开,滋养我们的未来! (查看原文)
凌·海德维希
2赞
2018-06-21 14:09:30
—— 引自第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