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主要包括哲学的精神、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等内容。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哲学界掀起了哲学体系改革研究的热潮。这个“体系”,是指以教科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体系。由哲学体系的改革,同时引发了关于主体性问题和“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大讨论。应当说,这场大讨论是富有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就直接汲取了这场大讨论的积极成果。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先谈谈我们对于这场大讨论中涉及的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理解,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的引论。

作者简介:

引论
第一章 哲学的精神
第一节 走向人类学思维范式
一、哲学思维的基本范式
二、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合理性
三、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基本方法原则
第二节 人类学范式视野中的哲学活动
一、自由与必然:人类存在的本原性结构
二、哲学:解决自由与必然问题的一种独特努力
三、哲学解决自由与必然问题的可能方式
第二章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第一节 近代哲学的进程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趋向
二、近代哲学的进程及缺陷
第二节 马克思走向新哲学的历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的类本质出发
二、《神圣家族》:从利己主义的人出发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
一、新世界观:理想社会的哲学基础
二、哲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化: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关键
三、走向具体性: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哲学史意义
第三章 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第一节 辩证法的概念与历史
一、辩证法概念的辨析
二、辩证法的三种形态
1.直观形态的辩证法
2.反思形态的辩证法
3.历史主义形态的辩证法
第二节 马克思的实践论辩证法
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改造
二、辩证法的实践原型与其理论抽象
三、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第三节 作为思维方式的辩证法
一、辩证思维的逻辑起点与逻辑进程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
三、辩证思维的共时性之维与历时性之维
第四章 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
第一节 唯物主义的概念与历史
一、唯物主义概念的一般含义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1.唯物主义的古代形态:独断论的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近代形态:经验论的唯物主义
3.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论的唯物主叉
第二节 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唯物主义的实践性
二、现代唯物主义的辩证性
三、现代唯物主义的历史性
第五章 人化自然的观念
第一节 自然观念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哲学的有机论自然观
二、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兴起
三、有机论自然观的复活
四、走向实践论的自然观
第二节 人化自然观念的基本内涵
一、人类活动的本质
二、作为人化自然之前提的自在自然
三、人化自然的三种样态
1.实在的人化自然
2.观念的人化自然
3.审蔓的人化自然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进展
二、人化自然的当代景观之透视
第六章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第一节 社会观念的进展
一、原子论的社会观念
二、整体论的社会观念
三、交往实践论的社会观念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结构
一、人类生活的社会形式产生的必然性
二、社会交往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交往活动的分层
四、社会交往关系的制度化与社会结构
1.生产技术交往的制度化与生产组织
2.经济交往的制度化与经济结构
3.政治交往的制度化与政治上层建筑
4.精神交往的制度化、规范化与意识形态
五、社会结构的有机整体性
第七章 人类历史的辩证过程
第一节 历史观念的演变
一、思辨的历史观念
二、主观分析的历史观念
三、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念
第二节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
二、人类历史演进的必经之路:异化和异化的扬弃
1.异化在历史上的发生
2异化的历史发展
3.异化的扬弃
第三节 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二、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
第八章 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一节 认识论的历史发展
一、近代基础主义的认识论
二、现代西方反基础主义的认识论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认识论
第二节 认识的社会性结构
一、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构
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同构性
三、认识结构的演进
第三节 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对象的观念化
二、观念的对象化
三、认识的历史发展
第九章 人类自由——真、善、美的统
第一节 人类认识的直接任务——求真
一、认识真理性的规定
二、认识真理性的检验
三、真理性认识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价值指向一求善
一、善的规定
二、善的追求是理想的追求
三、人类历史按照善的规律发展
第三节 人类对自身无限创造能力的向往——求美
一、美的本质
二、劳动创造了美
三、美的规律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第四节 真善美的统一
一、真、善、美的相互关系
二、真、善、美及其统一对于人类自由的意义
第五节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カ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由于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发地形成的,因此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权力。关于这种权力的起源和发展趋势,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就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和行为为转移,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 (查看原文)

吴围
6 回复
6赞
2020-02-27 11:33:47

—— 引自第1页

唯物主义一般认为自由或幸福在于顺从自然而生活,而唯心主义则一般认为自由或幸福在于实现至善的理念或顺从理念而生活。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固然是对立的,但由于它们都尚未意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尚未意识到思维的作用,因而就都把人的选择作用抹杀了,都视自由为对于某种外部准则的服从,只是一者视此准则为现实自然的,一者视此准则为理念世界的。 (查看原文)

7086
1赞
2021-10-20 20:45:58

—— 引自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