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黑格尔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青年黑格尔》是卢卡奇转向马克思主义成熟期之后,以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原则写成的黑格尔研究巨著。总体而言,卢卡奇侧重于从四个方面来研究青年黑格尔:1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原则,探讨青年里格尔哲学发展的社会一历史素,尤其是法国革命和在法国继之而起的阶级斗争对里格尔的影响、2)追溯黑格尔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着重讨论劳动与辩证法之间的关系,兼及这种唯心辩证法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积极影响。3)突显哲学史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论,和经济学与哲学、经济学与辩证法的内在关联,卢卡奇要研究黑格尔经济学观点的发展与他的纯粹哲学的辩证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经济学范畴与哲学范畴之间的相互关联。4)详尽梳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形成过程,其中着重论述青年黑格尔同康德和费希特,尤其是同谢林的理论关联,同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批类地审视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优劣得失。此外,卢卡奇剑有所指,他对当时西方学界的黑格尔研究所盛行的名种思潮和风气大加挞伐。他反对新黑格尔主义者(文德尔班、格洛克纳等)将黑格尔进行康德化的做法,反对黑格尔研究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生命哲学的思潮(狄尔泰等),还反对将黑格尔青年时期的神学著作作纯宗教化的解读(诺尔、拉松等),一概斥之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青年黑格尔》是卢卡奇从马克思主义原则阐释黑格尔思想(俗称“以马解黑”)的经典之作,他毫不讳言地声称,从马克思的角度出发考察和诠释黑格尔思想,是“对黑格尔的一种正确的历史分析”。而他之所以要研究黑格尔,是因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重要而尚未彻底澄清的问题”。研究马克思,就必须“揭示马克思,毕生巨著的特殊的德国根源,从而阐明马克思与从莱辛到海涅。从莱布尼茨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这一进步的德国发展过程如何密切地发生关联,马克思的著作从思想结构到文字形式如何深刻地充满德国精神”。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导论
第⼀章 青年黑格尔的共和主义时期(伯尔尼1793-1796年)
第⼀节 黑格尔的“神学”时期:⼀种反动的传闻
第二节 青年黑格尔的“实定性”的含义
第三节 历史观与现时代
第四节 古代共和国
第五节 基督教:专制主义和对人的奴役
第六节 “实定性”对黑格尔思想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黑格尔社会观的危机与其辩证方法的开端(法兰克福1797-1800年)
第⼀节 法兰克福时期的⼀般特征
第⼆节 法兰克福初期的旧事物和新事物.
第三节 关于德国现实问题的两份小册残稿
第四节 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性探讨
第五节 最初的经济学研究
第六节 《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
第七节 法兰克福的体系残稿
第八节 实定性问题的新表述.
第三章 客观唯心主义的创立与维护(耶拿1801-1803年)
第⼀节 黑格尔在谢林与费希特的决裂中的作用
第二节 对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 反对伦理学中的抽象个体主义
第四节 黑格尔耶拿早期的历史观
第五节 耶拿时期的经济学.
第六节 劳动与目的论问题
第七节 黑格尔经济学的局限
第八节 “伦理东西中的悲剧”
第四章 黑格尔与谢林的决裂以及《精神现象学》(耶拿1803-1807年)
第⼀节 谢林与黑格尔分歧彰显直至决裂
第二节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时期的政治态度和历史观
第三节 《精神现象学》的结构概述
第四节 “外化”作为《精神现象学》的核心哲学概念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中文:黑格尔的这种规定的本质在于实定的宗教原理对主体的独立性以及对主体的要求,即要承认这些不是主体自身创建的原理是与主体发生关联的。德文:Das Wesentliche dieser Hegelschen Bestimmung ist die Unabhängigkeit der positiven Religionssätze vom Subjekt, verbunden mit der Forderung an das Subjekt, diese Sätze, die es nicht selbst geschaffen hat, als für sich bindend anzuerkennen. (查看原文)

关山远望者
3赞
2025-03-04 21:39:15

—— 引自第53页

因此,黑格尔在此指责康德,认为他通过将义务与偏好(精神与感性)尖锐地对置起来,把市民社会中的人的分}黑格尔也承认这种分裂是事实,因而是哲思的出发点-永久化了。 (查看原文)

关山远望者
2025-03-10 16:51:42

—— 引自第2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