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逃避自由》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著名作品,书中探讨了极权主义的社会心理根源,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认为,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深入地解释了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1934年赴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促使人们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存在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 逃避机制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们多数人至少可以在瞬间察觉到我们自身的自发性,这时也正是我们真正幸福的时刻。在这些时刻,无论是看到美丽风景而由衷激动时,苦苦思索后发现某一真理时,体验新鲜的感官欢乐时,还是对某人萌生情不自禁的爱意时,我们都知道自发行为是什么,并可能想象,加入这些经历不那么罕见,不那么被人忽略,那生活该会多么美好。
为什么说自发活动是自由问题的答案?我们说过,消极自由本身把个人变成孤立的存在,他与世界的关系很遥远,也不信任它,个人自我很软弱,并时时受到威胁。自发行为是一种客服孤独恐惧的方法,同时人也用不着牺牲自我的完整性。因为在自我的自发实现过程中,人重新与世界连为一体,与人、自然及自我连为一体。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爱不是把自我完全消解在另一个人中的那种爱,也不是拥有另一个人的那种爱,而是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爱的动力特性恰恰在于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处于克服分离状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一体化,但并未消灭个性。劳动是此类自发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劳动并不是为了逃避孤独的强迫活动,不是对自然的这种关系,即,一方面要通过劳动主宰自然,另一方面又崇拜自己用双手创造的劳动果实,甚至受劳动果实的奴役;而是另一种创造,人在创造过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适用于爱和劳动的也使用所有自发活动,无论是实现感官快乐,还是参与共同体的政治生活。它肯定自我的个性,同时又把自我与人及自然连为一体。人的自发活动在更高的基础上解决了自由与生俱来的根本矛盾——个性的诞生与孤独之痛苦。
个人在所有自发活动中拥抱世界、他的个人自我不但完好无损,而且会越来越强大兼顾。因为自我活跃到什么程度,就会强大到什么程度。拥有物质财富,或者像情感或思想之类的精神财富,都不能算真正有力量。能使用或操纵某些对象,也不能算真正有力量。我们所用的并不是我们的,而仅仅因为我们在使用它们。只有在我们的创造活动中真正与之相… (查看原文)

Kezi
4 回复
88赞
2017-09-28 22:40:17

—— 引自第174页

他自由了,但这也意味着:他是孤独的,他被隔离了,他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他没有文艺复兴时代资本家所拥有的财富和权力,也已失去了与人及宇宙的统一感,于是他被一种个人无可救药,一无所有的感觉所笼罩。
从心理学上说,信仰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意义。它可能表达了某种内在的人类关系及人对自己生命的肯定,也可能反映了由个人的孤独及自暴自弃所引起的那种疑虑感。
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现代资本主义那样,人们把他们的精力完全用于一个目的——劳动。促使人们百折不挠地去劳动的内驱力是一种最根本的生产力,它对于发展我们的工业社会制度的重要性,不亚于蒸汽和电力。
「良心」是一名管理奴隶的严厉监工,它驱使人自以为是按照自己的希望与目标而活动的,实际上这些希望和目标只不过是所在社会要求的内在化而已。良心残忍而无情地支配着人,禁止他享受乐趣与幸福,使人的整个生活用来补偿某些神秘的罪恶。
人们往往因为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从此可以不再受那些常常教训他们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外在权威的束缚了就得意洋洋,殊不知,他们同时却忽视了类似公共舆论和「大众意识」这些不可名状的权威的作用。
为了积累资本而劳动这一原则,使人为了某种超越自己的目的而劳动,成为他所制造的机器的奴仆,产生了自己无足轻重和软弱无力感。 (查看原文)

风撼斜阳
8 回复
27赞
2013-10-25 23:52:14

—— 引自章节:《逃避自由》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