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作者简介:
作者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生于立陶宛考纳斯,当代法国著名的犹太哲学家, 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伦理学家。他融汇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通过对传统认识论和存在论的批判,为西方哲学提供了思考异质、差异、他者性的重要路径,揭示了从伦理的维度重建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其主要著作有:《从存在到存在者》《总体与无限》《异于存在或本质之外》《时间与他者》《为他人的人道主义》等。
译者朱刚,1972年生,江苏宿迁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和现象学。著有《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开端与未来——从现象学到解构》等,译有《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德里达著)等。
总体与无限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同一与他者
第一章 形而上学与超越
第一节 对不可见者的欲望
第二节 总体的破裂
第三节 超越不是否定
第四节 形而上学先于存在论
第五节 作为无限观念的超越
第二章 分离与话语
第一节 非神论或意志
第二节 真理
第三节 话语
第四节 修辞与非正义
第五节 话语与伦理
第六节 形而上者与人
第七节 面对面,不可还原的关系
第三章 真理与正义
第一节 被质疑的自由
第二节 对自由的授权(l’investiture)或批判
第三节 真理预设正义
第四章 分离与绝对
第二部分 内在性与家政
第一章 分离作为生活
第一节 意向性与社会关系
第二节 享用……(享受)。实现的观念
第三节 享受与独立
第四节 需要与身体性
第五节 作为自我之自我性的感受性
第六节 享受之自我既非生物学的亦非社会学的
第二章 享受与表象
第一节 表象与构造
第二节 享受与食物
第三节 元素与事物、用具
第四节 感性
第五节 元素的神秘格式
第三章 自我与依赖
第一节 快乐及其未来
第二节 对生活的爱
第三节 享受与分离
第四章 居所
第一节 居住
第二节 居住与女性
第三节 家与占有
第四节 占有与劳动
第五节 劳动、身体、意识
第六节 表象的自由与赠予
第五章 现象世界与表达
第一节 分离是一种家政
第二节 作品与表达
第三节 现象与存在
第三部分 面容与外在性
第一章 面容与感性
第二章 面容与伦理
第一节 面容与无限
第二节 面容与伦理
第三节 面容与理性
第四节 话语创建表示(含义)
第五节 语言与客观性
第六节 他人与诸他者
第七节 人之间的不对称性
第八节 意志与理性
第三章 伦理关系与时间
第一节 多元论与主体性
第二节 商业、历史关系与面容
第三节 意志与死亡
第四节 意志与时间:忍耐
第五节 意愿的真理
第四部分 超逾面容
第一章 爱的两可性
第二章 爱欲现象学
第三章 生育
第四章 爱欲中的主体性
第五章 超越与生育
第六章 子亲关系与兄弟关系(博爱)
第七章 时间的无限
结语
一、从相似到同一
二、存在是外在性
三、有限与无限
四、创造
五、外在性与语言
六、表达与形象
七、反对关于中性之物的哲学
八、主体性
九、主体性的维持——内在生活的现实和国家的现实——主体性的意义
十、超逾存在
十一、被授权的自由
十二、存在作为善良——自我——多元论——和平
术语对照表
专有名词对照表
译后记
附录 从“多元”到“无端”——理解列维纳斯哲学的一条线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涂尔干用宗教来刻画社会,由此他已经从某一方面超出了这种对于与他者之关联的光学解释。我只有通过社会才能与他人发生关联,而社会并不单纯是个体或对象的多数;我与他人发生关联,他人既非某个全体之单纯部分亦非某个概念之个别化。通过社会事物通达他人,就是通过宗教事物通达他人。以此,涂尔干让人隐约看到一种不同于客观事物之超越的超越。然而另一方面,对于涂尔干来说,宗教事物又立刻被归之于集体表象:表象的结构,因此即支撑着表象的客体化的意向性的结构,这种结构被用作对于宗教事物本身的最终解释。 (查看原文)
一只大鱼
8赞
2021-01-27 15:13:37
—— 引自章节:第三节 话语
因此思想并不把元素固定为一个对象。作为纯粹的质,元素处于有限与无限的区分之外。在(我们)与元素所维持的关系中,并不出现这样的问题,即:那向我们呈交出其一个面的事物的“另一个面”是怎样的。天空、大地、海洋、风一这就足够了。元素以某种方式阻挡住无限;(但)元素本应当是通过与无限的关系被思考的,并且实际上,那从其他地方接受无限观念的科学思想也确实是通过与无限的关系来确定元素的位置。元素把我们从无限那里分离开。
任何对象都将自身提供给享受一一经验的普遍范畴一即使我掌握到一个作为用具的对象,即使我把它作为Zeug(用具、工具)来使用。对工具的使用与利用,对任何工具性生活用品的运用一一无论是用来制造其他工具还是用来得到一些事物,它都在享受那里完成自身。作为物资或用品,日常使用对象从属于享受一打火机从属于人们抽的香烟,餐叉从属于食物,酒杯从属于嘴唇。事物指向我的享受。这是一种最为平凡的觉察,对 Zeughaftigkeit(用具性)的诸种分析并不能成功地取消这一觉察。占有本身和抽象概念的任何关系都转化为享受。普希金的吝啬的骑士以对世界的占有为享受。 (查看原文)
一只大鱼
1 回复
5赞
2021-01-28 09:33:50
—— 引自章节:第三节 元素与事物、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