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德勒兹曾说,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戏剧就是真实的运动,因此他以剧场的方式赋予理论以人格化的属性,让每位哲学家都成为思想类型的表演者,让他们在对话和独白中显现出思想的核心。但剧场的最终的主角是德勒兹本人,《德勒兹的哲学剧场》一书以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为讨论对象,通过德勒兹和不同的哲学理论的对话,展示其对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批判。在本书中,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先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海德格尔的“去蔽”成了“以自我奠定世界的哲人”“立法者”“在辩证对立中不能停歇的思考者”与“通向林中澄明之境的独行者”,他们与德勒兹的思想肖像同台演绎,展示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思想。作者以主体、时间与欲望为三大主题,逐步接近德勒兹的思想核心,将他的思想作为一幕幕戏剧呈现给读者。
作者简介:
李科林,1983年生,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美学、当代法国哲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Liberation of Sensation from Reason:Going beyond Kant with Deleuze。代表论文有《校正斯宾诺莎》《时间概念与形而上学》《欲望的生产原理》等。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后结构主义美学理论研究”,负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勒兹哲学思想研究”。
导论 哲学与剧场
主体
第一章 主体性与先验性的间距:胡塞尔与德勒兹关于无意识的理论阐释
第二章 斯宾诺莎的当代遗产:黑格尔与德勒兹的斯宾诺莎主义
第三章 意志与强力之间的选择:海德格尔与德勒兹对尼采的不同阐发
时间
第四章 从先验形式到生命内涵:德勒兹对于康德时间概念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章 认识论和存在论的叠加:论康德、海德格尔和德勒兹时间理论中的超越性
第六章 认识真理和行动自由的叠加:德勒兹的“新康德主义”
欲望
第七章 重构绘画的内在性:交织在塞尚苹果上的哲学透视
第八章 象形和形象的竞争:德勒兹论培根作品中的创造性
第九章 欲望褶皱与机器生产:德勒兹对于现代个体的反思和批判
结论 德勒兹的思想肖像
德勒兹生平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对于德勒兹而言,强力意志的特征在于意志,强力也可以被理解为欲望,是催发行为的发动者。力表明了生命的症状,而强力是对此症状的诊断。
意志之所以被否定,以至于成为虚无的意志,乃是因为不能对于差异做出肯定。在尼采所创造的概念中,“永恒轮回”往往被误解为“相同者的轮回”,但这一概念应当被理解为对于差异的完全释放。获得强力意志首先要接受永恒轮回的真理。
德勒兹多次用“掷骰子”的比喻来展开对于永恒轮回的解释。每次投掷骰子都是偶然性的发生;而骰子落下时,结果总是那些有限数字中的某个。“必然性是出于偶然性而被肯定,正如存在是出于生成而被肯定,统一性是出于多样性而被肯定。”在投掷骰子的比喻中,德勒兹用游戏代替了赌博,因为后者无法承受所有的偶然性,而游戏却是在自身之外不设任何目的的活动,任何偶然性的发生都是平等的。不过,这也不意味偶然性仅仅作为一种产出而被轻视。德勒兹提出了关于掷骰子的第二层含义,即对于偶然性做出肯定的时刻。在《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中,德勒兹曾经指出画家培根通过在画布上粗暴地擦涂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偶然性,以此逃离绘画的套路一必然性。肯定偶然性就意味着将此前所有的成就抹平,拒绝所有的先行设定的合理方案,并因此而准备好拥抱意外的事件,新的可能性的发生。 (查看原文)
我想我是谁
2赞
2022-12-31 20:43:5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意志与强力之间的选择:海德格尔与德勒兹对尼采的不同阐
德勒兹通过物理的以及伦理的两种原则分别阐述了永恒轮回的两个时刻。以物理运动的角度而言,世界的生成永不停歇,并且绝无外在性目的。设置任何目的都将终结世界的生成。水成为冰并非因为冰是水的目的,而是水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物理学上的生成暗示了时间作为一个过程的发生,过去、现在和将来事实上是一个综合体。所有存在者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存在就是生成的存在。存在被领会为生成的一个时刻,生命是永恒的,而在此永恒无限的绵延中,某物的轮回并不能证明它的同一性,却正好反映了它每次重现时所呈现的差异性。“若是将其理解为‘相同者的轮回’,我们就误解了‘永恒轮回’的表述。所轮回的不是存在,而是在肯定生成及其发生的限度下,构成存在的轮回本身。不是某个东西发生了轮回,而更是轮回本身就是那个肯定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东西。”永恒轮回所呈现的是每一次发生的独特性,揭示了生成存在的差异和多样。永恒轮回的物理原则以世界生成的差异性取代了形而上学所持守的同一性。
在伦理的角度上,“永恒轮回”则被理解为一种选择原则。尼采所提出的“永恒轮回”就像康德的道德律一样严格。“作为伦理思维,永恒轮回正是实践综合的新构造:无论你意愿何物,都应以意愿其永恒轮回的方式而意愿它。”②因为永恒轮回作为生命的神秘循环,意味着每一次轮回都是对于以往生命的清空,所获的成绩由此化为乌有。能抵抗永恒轮回碾压的,必然不是某种价值或者意义,而只能是行为的动机,即强力意志。意愿,以永恒轮回的方式意愿,就是意志的最强形式,它不是要把握存在的
整体性,而是要造就一种舍弃已在价值的纯粹的生成。在这个意义上,德勒兹指出了永恒轮回所蕴含的虚无主义。在历史上所出现的虚无主义都不是彻底的虚无主义,因为他们都保留了某种绝对的价值。然而在永恒轮回之中,虚无主义将其否定性发挥到极致,成为拆解的力量。永恒轮回的原则使得这种拆解不是对于自我的否定,而是主动性破坏。“… (查看原文)
我想我是谁
2赞
2022-12-31 20:43:5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意志与强力之间的选择:海德格尔与德勒兹对尼采的不同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