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国内研究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子和庄子哲学的著名学者。本书聚焦于公认出于庄子之手的内七篇,尝试了一种新的解释庄子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专著写作的范式。
作者按照庄子哲学的内在逻辑脉络,重新确立了内七篇的阅读顺序,从人间世到应帝王,从个体对人世间种种苦痛和危机的洞察,到最后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和解脱。作者在对原文精准把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庄子哲学的内在精神,描述了庄子与世道那种微妙的张力。在这种精细的探寻中勾勒出了庄子独特的人格气质和非凡的精神魅力,是一部渗透了个人体验和感悟的学术力作。”
作者简介:
“王博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庄子哲学》《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简帛思想文献论集》《易传通论》等。”
引 言 庄子的思想世界 …… 1
第一章 狂人和狂言 …… 15
第二章 《人间世》 …… 29
第三章 《养生主》 …… 55
第四章 《德充符》 …… 71
第五章 《齐物论》 …… 89
第六章 《大宗师》 …… 109
第七章 《逍遥游》 …… 133
第八章 《应帝王》 …… 153
第九章 庄子和内七篇 …… 169
附录一 庄子重要概念简释 …… 185
附录二 隐士的哲学 …… 207
附录三 心之逍遥与形之委蛇 …… 223
――庄子思想全生的主题
附录四 庄子哲学中的心与形 …… 241
后 记 …… 251
再版后记 …… 25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们不是在操刀,我们实际上是在躲避着挥舞的屠刀。我们当然不能期望挥舞着刀的人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我们可以躲避。和《人间世》更多地强调命运和无奈不同,也因此,和“迷阳迷阳,无伤吾足”的无力的呐喊不同,《养生主》表现出更多积极主动的色彩。面对着生存的社会,我们并不是无事可做,听之任之。我们可以寻找生活的缝隙,在其中游走,在夹缝中求生存。不错,庄子有着很强的命运感,并要求着安命,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在命运中主动把握自己生命的人。命运感只是构成了一个基调,绝不是全部。除了命运之外,还有人施展自己有限度的知识和机巧的舞台。在这种施展中,生命中自由的一面得以展开。像庖丁手中游刃有余的刀,也像庖丁解牛之后的踌躇满志。 (查看原文)
桃喵喵🌸
1赞
2019-05-19 18:09:42
—— 引自第73页
他是一个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人,他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他是一个销声匿迹自埋于民的人,像这样的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人,他又如何能狂呢?
以前虽然也有依托,如儒家依托尧舜,墨家借重大禹,或者黄老求助于黄帝君臣等,但被依托者和他们说的话总是处在一种可以理解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他们“说”的话是他们该说的话,可以说的话。
譬如由孔子和颜回共同演出的“坐忘”,或者孔子对颜回救世热情的扼杀,这就制造了一种荒诞的效果。你可以把这看做是游戏,或者一出戏剧,人们都在其中反串着某个角色。可是这仅仅是一场戏剧吗?庄子想要表达什么呢,譬如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荒诞的,因此不值得认真的对待,或者说话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我们把这种说话方式和他的思想联系起来的话,他是不是想通过这种荒诞的方式来达到一种类似于“齐物”的“齐言”的效果呢?
在寓言这种形式中,对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道通为一,而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看起来是荒诞的。孔子和庄子怎么可能有共同的想法呢?但在寓言中,它确实真实地发生了。这当然会提醒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真实,对立还是相通?也许你会遵循着表面的对立,一直追溯到内在的相通之地。你会发现在孔子和庄子之间原来有一条便捷的路。他们很容易延此走向对方。
因此狂言本身也体现出了庄子一边立言,另一边却又破言的态度。立言就好像是从俗,我们只有通过语言才可以生存,才可以彼此交往,互相了解,但是真正的理解该是如子桑户等的“相忘以言”和“莫逆于心”的,所以破言才是求真。
言说尽管有它的局限,但它是必须的。我们不得已必须接受它,就好像是接受庄子,庄子当然不希望我们只固守着文字,副墨之子是最表层的东西,我们要透过它达到疑始的状态。 (查看原文)
织田集团副会长
2014-05-05 22:03:18
—— 引自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