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社会建构论译丛”之一,该译丛是一套反映社会建构论领域最新、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学术著作,涉及社会建构论的理论基础,叙事分析、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社会工作、组织管理、心理咨询等实践领域。本书则是肯尼思•J.格根先生著名的《现实与关系》一书的“升级版”,也是社会建构论领域最新和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作者在书中阐释了当前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发展了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激动人心的关系主义的思想与实践,并试图把这种对人类活动的关系主义理解(心理是一种关系的显现)应用于包括家庭治疗、合作课程和组织心理学等日常专业实践之中。作者在书中揭示了关系过程的重要性,以取代人们长期以来对个体和共同体的过度关注。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一切意义皆产生于协调或联合行动;关系并不发生于个体之间,个体的功能产生于关系之中。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肯尼思•J.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 ),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美国斯沃思摩尔学院资深教授,并先后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格根先生是后现代社会建构论的奠基人与倡导者,国际社会建构论研究中心美国陶斯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兼任该院董事会主席。其研究涉及自我叙事、社会建构、关系理论、文化批判等人文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著作三十余部,论文近400篇,先后被译成十几个国家的文字。这些成果和著述为他赢得了众多奖项和世界性声誉。
本书译者杨莉萍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质化研究方法专业委员会(筹)理事。长期研究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关注以社会建构论为方法论导向的心理学质化研究,积极倡导和尝试采用质化方法探索社会心理问题,在心理学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等多部教材和著作,主持并完成多项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获得省级科研奖多项。
目录
序 言 走向新的启蒙
溯本清源
本书的写作
语言的挑战
展开的叙事
第一部分 从有界存在到关系性存在
第一章 有界存在
滥用的自我
自我和他者
有界存在的文化
变革传统
第二章 一切由关系开始
联合行动与创造
万物的联合创造
从因果到汇流
第三章 关系的自我
无界状态
自知之明的理念
求教于专家
从心理到关系
心理作为关系的行动
第四章 身体作为关系:情感、愉悦和疼痛
历史与文化的情感
情感的舞蹈
关系脚本
阻断危险的舞蹈
情感不是生物性的吗?
身体愉悦:联合行动的礼物
疼痛:最后的挑战
第二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性存在
第五章 多重存在与日常生活实践
多重存在
协调:飞翔的挑战
日常历险:关系中的关系
协调的艺术
第六章 盟约、路障与超越
缔约的趋力
缔结盟约
盟约与边界
从侵蚀到灭绝
超越路障
热冲突与变革性对话
第三部分 专业实践中的关系性存在
第七章 共同创造的知识
知识作为共同体的建构
学科划分生忧患
超越学科划分的趋势
在关系中写作
为关系服务的写作
研究作为关系
人类研究中的关系视角
第八章 关系型教育
教育目的之审思
关系圈
关系教学法的实践
关系圈之一:师生关系
关系圈之二:同学关系
关系圈之三:课堂与社区
关系圈之四:课堂与世界
永无止境的关系圈
第九章 治疗与关系的修复
关系语境中的治疗
治疗:协调行动的力量
治疗曲目的扩展
第十章 组织:高难度的平衡
组织活力来自肯定
谨防组织
决策作为关系的协调
从传统型领导到关系型领导
从问题诊断到价值评估
全球化运动中的组织
第四部分 由道德到宗教
第十一章 道德:从相对主义到关系的责任
对于道德行为的挑战
不道德并不是问题
问题出在道德
走向二阶道德
对关系责任的实践
从并存到共同体
超越问题的起点
第十二章 走向神圣
关系的隐喻
关系性存在的神性潜能
走向神圣的实践
后记 关系意识的来临
关系意识的加速扩展
关系启蒙的全球化
索 引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一度迷失于这类遺世独立的英雄辞令。那时候,我为萨特( Jean-paulSare)和加缪( Albert Camus)的著作而激动,间或也读一点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和金斯伯格( Alan Ginsberg)。在这个世界上,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每一时刻都是一个选择点,去实践自己的诺言。我是无意义世界里的西西弗斯,在每日义无反顺地将大石头推向山顶的决绝中,我成了个人英雄。我不需要任何人,我嘲笑他们的因循守旧…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英雄并非生而孤独。那种与世隔绝的英雄形象来自一种文化传统,而我的英雄主义情结不过是希望像英雄般被赞美。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个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做自己的主人,只恨不能给予自己生命。这个过程的大部分…是消极的,内含着个体与家庭、共同体和承袭观念(inherited ideas)之间的决裂。
——贝拉(Robert Bellah) (查看原文)
野兔
1赞
2021-11-28 22:24:40
—— 引自章节:滥用的自我
至此,我们考察了联合行动的过程如何受到制约,以及它无限延展的可能性。任何切实可行的关系中都包含着上述两个过程:前者对于一切意义的产生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后者则维持对不断变化着的情境的敏感性。那么,让我们想象一下关系流动( relational flow)的过程。这其中,一方面要不断接受传统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要保留对意义变的开放性。在这种关系流动的过程中,我们共同在地方性传统内部生成持久性的意义,与此同时,又以对自己参与其中的关系多样性保持敏感的方式不断创新」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没有出现对关系流的阻碍,将会发生充分且富有创造性的意义共享,从直接的面对面关系到当地社区,再到周围社会,最后扩展到整个世界。在每一个关系的时刻,我们都需要与周围环境发生共振,吸收它的潜能,创造新的生成物,并将它们纳入更大规模的关系流,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关系流中被构成。(61 (查看原文)
野兔
2021-11-29 13:43:14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一切由关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