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思想家叔本华以简单的语言,所写成的一部并不简单的书,这书为普通大众而写,阐述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这书名本身就已经是够吸引人的了。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竭尽全力在生活中寻觅幸福的人类,面对伟大思想家这部深入浅出教导如何获得幸福的书,又有谁会不感兴趣呢?

作者简介:

阿图尔·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的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

叔本华很早就显现出无人能及的思想能力。25岁左右就完成哲学名篇《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而为他奠定不朽哲学家地位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也是在29岁前完成。

叔本华自小就跟随父母周游列国。在上大学之前,从15岁到17岁,他更专门游历了欧洲国家,在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氛围中实地接受熏陶,而不是像其他的学者那样从一开始就只是接受书本知识。

叔本华在哥廷根念大学的第一、二年里,学习了物理学、矿物学、自然历史、植物学,也旁听生理学、天文学、气象学、人种学、法学的讲课。他所留下来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对听课内容的肯定、否定、质疑、感想。

1833年6月,45岁叔本华在法兰克福安顿了下来,直到72岁去世为止。

韦启昌,1962年生于广州,现在澳大利亚行医。

有两样东西可说是我这一生中的挚爱,能有缘对其深入了解并从中得益,我真算是幸运的了。这两样东西就是叔本华的著作和古老的中医。

对于叔本华,我可说是一见钟情,继而与其私订终身。现在及未来,那肯定将是长相厮守、白头到老。叔本华思想所引起我的赞叹、爱慕,给予我的精神愉悦,也只有中医的理论及实践可堪相比。两者都是那样的深邃、朴实、直接,其根本观点在主要的方面竟然是惊人的一致。以后有机会,笔者或许会把这方面的体会公诸同好呢。

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邂逅”叔本华的,并为之“惊艳”,虽然那是在街边买到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台湾节译本,译文也不算好。自那以后,我以能阅读叔本华、茨威格的原文为享受目标。托马斯·曼津津乐道的“斜躺在沙发上整天阅读叔本华”的美妙感觉,肯定是得到个中三味而发。

叔本华的著作给予了我许多,翻译它们是某种微不足道的答谢。正如中医给予我如此之多,我就以中医给病人解除痛苦以作回报一样。看到读者通过我的译本而欣赏到叔本华,就犹如看到病人经我之手解除了病痛。最实在的报酬对我来说不过如此。

当初翻译叔本华的著作,并没想到能够出版。现在这些曲高和寡的书竞有幸一版再版,已经相当难得。至此,笔者夫复何求?

译著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阿德勒著《儿童的人格构成及其培养》。

引 言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
第二章 人的自身
第三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
第四章 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第一部分 泛论(第1-3节)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第4-20节)
第三部分 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第21-46节)
第四部分 我们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持的态度(第47-53节)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附 叔本华的生平轶事
叔本华哲学的神奇魅力与影响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叔本华的哲学,一如世间任何事物,经过流行的巅峰以后,就重新归于相对的沉寂。这固然与世人普遍肤浅的理解力有关人们因而宁愿一劳永逸地接受令人舒服的乐观世界观;

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常人只是一厢情愿、出于个人喜好而主观地粉饰、美化生活及其目的。

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渴望看到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

一般来说,各个时代的智者们,都说过同样的话语,而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事情。因此,伏尔泰说过“,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明显首要的东西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因此,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就算处在同一样的环境,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为与一个人直接相关的是这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意欲活动。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起他的上述东西时才能发挥作用。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这个世界因为各人头脑和精神的差异而相应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视各人的头脑而定。例如,不少人羡慕他人在生活中发现和遇到的饶有趣味的事情,其实前者更应该羡慕后者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禀赋才对。在后一种人的描述中,他们经历过的事情都含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而这一点正可归功于他们认识事物的… (查看原文)

燃える海
18 回复
270赞
2012-04-28 20:28:06

—— 引自第1页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查看原文)

cultoy
11 回复
90赞
2012-04-23 18:36:36

—— 引自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