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史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谢林本人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他对自己的早期哲学的检讨,更包含着他对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本卷收录的另外两篇著作,《为维克多·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和《哲学经验论述要》(1834),从不同方面补充或进一步阐发了《近代哲学史》中的相关思想。这三篇著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近代哲学史》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谢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世界时代》《神话哲学》《启示哲学》等。

先刚,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目 录
中文版《谢林著作集》说明…1
译者前言…1
近代哲学史(1833/1834)…1
为维克多·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245
哲学经验论述要(1834)…275
人名索引 …35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事情的开端那里,只有事情的“非存在”,事情尚且不是一个现实的 存在,而这并不意味着事情的完全的“非存在”,毋宁说事情确实存在;这不是一种不确定的存在(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而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纯粹存在尚且 是无”这个命题的意思不过是:纯粹存在尚且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假若是这样的话,那么纯粹存在自身就获得了规定,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一种特定的存在,亦即一种潜在的存在。无论如何,通过那个插入进来的小词,即“尚且 ”,我们已经预见到了一种未来的、尚且不存在 的存在,于是黑格尔借助于这个“尚且 ”抵达了“转变 ”。对于这个概念,黑格尔同样以一种极为不明确的方式说道,它是“无”和存在的统一或联合。——其实人们应当这样说:“转变”是从“无”(尚且不存在)到现实的存在的过渡,因此在“转变”里面,“无”和存在并没有联合起来,毋宁说“无”被抛弃了 。无奈黑格尔一向喜欢以这种模模糊糊的方式来进行表述,而这样一来,那最为平淡无奇的东西确实显现为一种非同寻常的东西。 (查看原文)

HugoZ@(已黑化←
2 回复
20赞
2022-05-12 14:39:19

—— 引自章节:近代哲学史(1833/1834)…1

真正说来,人们不可能反驳这些命题,或宣称它们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其实是一些完全空无内容的命题。这一切就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根本不是什么哲学思考,而是一件极为无聊的工作,即坚持某种不可能坚持的东西,因为这东西是 “无”。人们可以说,黑格尔的整个哲学就是这个样子。人们根本就不应当去谈论什么“黑格尔哲学”,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黑格尔的哲学的独特之处就是表现为这样一类中途半端的思想,它们甚至没有稳固到可以接受评判的程度。然而按照刚才指出的那种方式,黑格尔不是得出一种特定的转变,而是仅仅得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转变”这一普遍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同样没有给出任何内容。但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转变”立即分化为许多环节,使得他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过渡到“量”的范畴,随之完全过渡到康德的范畴表。 (查看原文)

HugoZ@(已黑化←
2 回复
20赞
2022-05-12 14:39:19

—— 引自章节:近代哲学史(1833/1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