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现代心理学奠基人荣格开创性之作
挑战传统因果法则,深刻诠释神秘经验
每一个共时性时刻,都是你的心灵和宇宙同频共振的时刻
————————
★一部诠释神秘经验的宝藏经典,一次过山车般的认知革新体验
冥冥之中、心电感应、心想事成、似曾相识、梦境预言、濒死体验……
因果法则碰 壁之处,共时性登场解惑,颠覆固有观念,重新理解宇宙运行机制
★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心理学大师荣格经典之作
挑战传统因果法则解释力,揭秘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惊人巧合
共时性既是荣格学说的重要板块,也是了解人类深层心理机制的关键线索
★杂食性学者的文化百宝箱,共时性“联名周边大礼包”
炼金术、星座命理、精神分析、占卜解卦、 易经老子……
拉通各种神秘领域的底层逻辑,看懂心灵和外部世界的隐秘对话
★破译宇宙传递的生命暗示,走向更高层次的觉知和成长
每一个共时性时刻,都是你的心灵和宇宙同频共振的时刻
突破理性牢笼,重拾直觉和感悟的力量,与世界构建独特的意义联结
★特邀翻译家、原清华大学教授张卜天倾力翻译
全新品质译文,精准呈现先锋、深邃、博识、严谨的荣格写作风格
★精装烫银,典藏品质,精致小开本,轻巧便携
封面采用大面积烫银工艺;内嵌氛围感金句页;单手可握小开本,通勤出游轻松携带
★独家赠送生活启示卡6张!
晨间指引、解惑疗愈、复盘总结……适配多场景互动,随时开启心灵和宇宙的对话~
【内容简介】
《共时性: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有意义巧合》是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比肩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大师家荣格的一部经典著作,首次系统阐述了共时性现象。荣格发现,当人处于强烈的情感状态中时,常常会经历神奇的“有意义巧合”。共时性现象就是业已存在的无意识认知通过某种外部形式和人的意识发生对话。这种内外事件的共鸣没有物理上的因果关系,却让人直觉到某种深层联结,仿佛宇宙在向你传递暗号。
共时性学说揭示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隐秘而深刻的联系,不仅解释了我们熟悉的“冥冥之中”“梦境预言”“心灵感应”这类奇特的生活经验,还拉通了东方占卜、西方星座等神秘领域的底层逻辑,同时也在思想层面颠覆固有认知,启迪人们重新理解宇宙运行机制。每一个共时性时刻,都是你的心灵和宇宙同频共振的时刻。理解共时性,就是破译宇宙传递的生命暗示,走向更高层次的觉知和成长。作为荣格原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时性无疑是荣格心理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对于理解集体潜意识和人类心理深层机制都至为关键。
作者简介:
卡尔·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59—1941
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之一,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早年和弗洛伊德合作发展精神分析学说,后因学术分歧走上独立探索之路,创立分析心理学。
荣格强调个体潜意识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如共时性、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类型等。
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人格心理学等领域,对后世心理学家影响深远。主要著作有《红书》《人类与象征》《金花的秘密》《共时性》等。荣格的学说深度融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古典智慧,为东西方文明对话开辟了独特路径,其思想持续辐射至哲学、宗教、艺术等多元领域。
译者
张卜天
现任西湖大学终身教授,曾任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获得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译者(2021年),第七届道风学术翻译奖“艾香德奖”(2020年)。译有近七十部著作,译文优美流畅,广受读者好评。
前言
第一章 阐释
第二章 一个占星实验
第三章 共时性观念的先导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论共时性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道家思想中“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老子称其为“无”,卫礼贤说老子的意思是它(“无”)的“与真实世界的对比”。老子将其本质描述为: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
“无”显然就是“道meaning”或“目的”,且只因其不出现在感官世界中却只是它的组建者,才被称为无。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5赞
2023-08-06 17:10:32
—— 引自章节:三、持共时性观点的先驱
庄子(与柏拉图同时代)阐述了道的心理学前提:“自我与非我不再对立的状态被称为道家的中心思想。”①庄子认为“当你只着眼于存在的一小部分上时,道家思想就显得复杂难懂”②,抑或“局限性最初在生命中并不存在。最初,词句没有固定的意义。只有主观地看待事物,差异才会显现”③。
这听起来就像是对我们科学世界观的批判。庄子说,古代圣贤“将事物的存在尚未开始的状态视作他们的起始点。这确实是你无法达到的极限。下一个假设是,尽管事物存在着,他们却尚未开始分离。接下来,尽管事物在某种意义上已分离,下一个肯定或否定却尚未开始。当肯定和否定产生的时候,道便会衰亡。道衰亡之后,便有了执着”④。“外在的听力不应穿透耳朵的承受能力;思维能力也不应寻求一个独立的存在,如此一来心才能静下来,并吸收整个世界。是道将心填满。”庄子说:如果你具有洞察力,“你可以用你内在的视觉和听觉,去感知事物的本质,不需要任何智力知识”⑤。这很明显是暗指潜意识的绝对知识以及宏观事物在微观事物中的存在。 (查看原文)
若竹
3赞
2023-06-03 15:47:25
—— 引自章节:三、持共时性观点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