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的逻辑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人文科学的逻辑》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分五章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方式、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的差异性、文化形式、文化价值与现代文化悲剧等重大问题,旨在从其“符号形式的哲学”出发解答人文与人文科学的可能性基础问题。

本书出版于1942年,与稍后的《人论》(1944年)一起构成卡西尔晚年文化哲学思考的代表性成果,也是现代西方文化哲学经典。

作者简介:

作者丨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

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当代哲学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最具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他出身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在希特勒上台后离开德国,流亡英美等国。

译者丨关子尹

德国鲁尔-波鸿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暨前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语言哲学、人文电算等,并有《海德格尔的诠释现象学与同一性思维》(德文)、《从哲学的观点看》、《教我心醉,教我心碎》等中、英或德文著述与论文多种。

目录
译者序
再版译例
台二版序
第一章 人文科学之对象
第二章 事物之感知与表达之感知
第三章 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
第四章 形式问题与原因问题
第五章 “文化之悲剧”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一个地质学家可以为我们报导一些有关地球过去的形态;一古生物学家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些已绝迹的有机品种。这一切于过去皆“存在”过,而其存在与其性质都不能再次更新了。

然而历史却从来不志在只为吾人展示一些纯属既往的存在;他是要教导吾人去理解那过去的生命。历史虽然无法把这一生命之内容翻新;然而,它却力图保持一生命之纯粹形式。而人文科学所塑造出来的种种不同的丰富的形式概念与风格概念,归根结底而论,都不外是为了这一番使命而已:只有这样,文化的复苏与“再生”方为可能。我们自既往所实实在在保留下来的,乃是一些历史的陈迹:是一些记诸语言文字的,和表诸图像与器皿的“纪录”。这一切若要成为吾人之历史,则吾人必须能够晓得自这些“纪录”中发见一定的符号,这些符号不单只能教吾人认识到某一些生命的形式,而且更能协助吾人重新缔造之。 (查看原文)

leanonaleaf
2赞
2014-05-01 17:33:14

—— 引自第125页

康德采纳了卢梭的假设,但却没有从这一假设推论出相同的结论。卢梭的“复返于自然”一口号不错可以重新赋给和保障人类存在之幸福快乐;但是,与此同时地,人类亦会因而与其本身的使命疏远。因为这一种使命并不寓于一感性的世界之中的。人类文化所应允的和所能为人类带来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幸福而是一些“与人类的尊严相匹配的福祉”。文化的目标并非要实现世间上的福泽,而是要实现自由和实现真正的自律;此一所谓自由和自律,并不是指人类施于自然之上的技术性驾驭,而是指人类施于其自身的道德驾驭。 (查看原文)

leanonaleaf
2赞
2014-05-01 18:56:37

—— 引自第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