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知识如何被人为生成,心灵如何被时代塑造,我们如何被理论改变?
当代科学思想巨擘、著名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
颠覆性解读多重人格、思辨性探讨记忆科学的跨领域经典著作!
🧩当代科学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横跨文理,融合哲学、文学、医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逻辑学、人类学、精神病学,颠覆性解读多重人格、思辨性探讨记忆科学的跨领域经典著作,追问知识如何被人为生成、心灵如何被时代塑造、我们如何被理论改变。科学史学者江晓原、医疗史学者余新忠、人类学学者刘绍华一致推荐!
🧵历史为线,书写双时空脉络下的疾病变形记。同一种精神疾患,为何拥有两种面貌:19世纪晚期的多重人格与癔症、催眠、通灵相伴而生,而20世纪北美爆发的多重人格浪潮则与创伤理论、女权主义、记忆疗法缠绕并存。疾病症状正是时代精神的写照。
❌颠覆常识,揭露记忆的政治本质。记忆通向的不是真相,而是战场: 治疗师通过暗示引导患者挖掘创伤记忆;患者为解释痛苦,主动重构符合多重人格脚本的过去;社会运动(如女权主义)将记忆转化为道德武器。被压抑的记忆和过去,可能充满了不确定性。
🩺思想省察,挑战科学客观性神话。诊断不仅是描述疾病,更是制造病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将多重人格合法化,催生大量病例; 治疗师寻找人格切换,患者无意识表演预期症状; 媒体渲染撒旦仪式虐待,患者记忆随之出现对应情节……科学知识或许是特定时代文化的产物。
🚨创伤批判,拒绝简化的受害者叙事。当创伤成为解释一切的万能钥匙,谁在掌控它: 将多重人格机械归因于童年性虐,掩盖了心理机制的复杂性;恢复记忆疗法催生大量虚假意识,撕裂无数家庭;社会运动借创伤话语揭露暴力,却也陷入弱化女性、简化一切的陷阱。源于善意的理论构建在无意间扭曲科学判断。
🕴️哲学之问,刺穿自我的幻觉。如果记忆被再塑,灵魂被重写,我们还是我们吗?当患者以另一个人格犯罪,谁该负责?治疗整合人格是否在抹杀灵魂碎片?连续稳定的自我是否只是文化建构的便利标签?……深刻的个人同一性危机、能动性困境等命题,直指人类存在根基。
❤️🩹不仅关乎罕见离奇的精神疾病,更关乎每一个现代人的社会境遇:掌握社会建构论的巅峰案例分析;看穿各类诊断、定义、分类标签背后的权力博弈;警惕记忆和身份被无形之手重塑;深入自我本质的严肃论辩。最危险的从来不是人格/心灵分裂,而是对真理/真实的盲从。
【内容简介】
在过去的医疗记录里,多重人格的案例屈指可数,但在当今的社会中,这一病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和流行文化中,人们充满好奇而又困惑万分。多重人格是疾病实体吗?拥有多重人格会怎样?为什么大多数被确诊的患者是女性?定义疾病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在这本融合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精神病学的跨学科经典著作中,科学思想巨擘、著名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以多重人格障碍为切入点,透辟剖析了精神疾病被社会、文化、医学和知识体系共同建构的过程,并对记忆、自我、创伤和科学的本质做出了深刻省察。他一方面探讨了现代多重人格的真假、模式、病因、测量、性别等问题,以循环反馈理论审视20世纪下半叶多重人格运动的道德和政治气候;另一方面则追溯早期与癔症、催眠、梦游、精神分裂症等相关的灵魂科学化实践,沿知识考古路径关注19世纪多重人格与记忆观念交织缠绕的源起。更重要的是,面对患者虚实难定的创伤导致的真切强烈的痛苦,伊恩·哈金思辨地考量了灵魂是什么、人何以为人的命题,具有反思精神治疗与人性完熟的普遍意义。
【相关评论】
江晓原,科学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本书从当代北美的多重人格病例和1874—1886年法国的多重人格病例入手,探讨了与多重人格病因——童年受虐/创伤等——密切相关的记忆观念。在科学试图征服灵魂的过程中,记忆的复杂性、过去行为的不确定性如影随形。伊恩·哈金对为了缓解患者痛苦而引发虚假意识的医疗做法始终抱有警惕之心,他最大的贡献不仅在于相关概念的知识考古学研究,更在于让人们敬畏地思考科学与人性的关系。
余新忠,医疗史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随着罗森博格“形构疾病”的概念日渐被人接受,公众越来越认识到,疾病并不只是简单地对生理性病变的客观界定,而是现实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下的科学化的认识。“多重人格”作为一种从20世纪下半叶活跃于北美乃至世界流行文化中的“疾病”,究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疾病实体”,还是一种人为的建构,至今仍众说纷纭。伊恩·哈金无意对此给出终极回答,而是在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叙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引导读者去认识和体会多重人格的形构与记忆科学的发展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进而思考灵魂是什么,人何以为人。
刘绍华,人类学学者,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真实与虚构,还有随之而来的正义与道德论辩,是人类社会的长存挑战,更是当前媒宣与专业极端分化且对抗的时代属性。伊恩·哈金一如既往地通过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路径,解析多重人格障碍的形构历史,触及20世纪广受关注的社会建构概念:童年、人格、性别、创伤、记忆政治、精神医学,这些概念的纠缠指向充满争议的疾病建构与反对运动,壁垒分明。本书开挖的虽是记忆科学的文化沉积,却提供了关于正义与修复的精神医学化及记忆政治形塑的地层剖面,具有当代哲学及社会省思的普遍性意义。
《心灵》(Mind):
伊恩·哈金的论述引人入胜、富有见地,他避开了多重人格话题中常见的耸人听闻的部分,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背景,并思考了深刻的哲学命题。
作者简介:
著者:伊恩·哈金(Ian Hacking,1936—2023),现代科学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新实验主义”开创者,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曾获加拿大勋章、霍尔贝格奖、巴赞奖等荣誉。研究方向横跨概率学、实验物理学、语言哲学、逻辑学、精神病学等多个领域,开创性著作包括《概率的突现》《表征与干预》《驯服偶然》《重写灵魂》《疯狂旅行者》等。凭借卓越的创造力,他不仅架起了多个学科之间的沟通桥梁,更改变了公众对人类生活中科学问题的讨论:要理解现今科学为何如此,仅知道它是“真实”或被“确证”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它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
译者:邹翔,历史学博士、教授,精神卫生史研究者;王毅恒,历史学硕士,公共卫生史研究者,高级中学教师。
致谢
序言
01它是真的吗?
02它是什么样子的?
03这场运动
04虐待儿童
05 性别
06病因
07测量
08 记忆中的真实
09精神分裂症
10记忆科学出现之前
11人格的双重化
12 第一个多重人格患者
13 创伤
14 记忆科学
15 记忆政治
16 心灵与身体
17 过去的不确定性
18 虚假意识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