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 一个关系器官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颠覆你对大脑的认识——探索心智、身体与世界共鸣的全新可能。

编辑推荐/图书亮点:

1. 为什么我们总是将意识与自我等同于大脑?从神经科学到心理治疗,当代关于“脑中心主义”的观念如何掩盖了人类与身体、环境及文化的深层关系?在《脑——一个关系器官:一种现象学—生态学构想》一书中,哲学家托马斯·福克斯通过现象学与生态学的视角,深刻揭示了脑研究中还原主义的局限,探讨了人类主体性形成的根本问题。

2. 从胡塞尔、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到当代生成认知与具身心智理论,本书系统阐述了大脑作为关系与共鸣器官的独特角色,提出了“循环因果性”和“身—躯双重维度”等重要理论。通过重新定义脑与身体、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福克斯引领我们以更加整体和生态的视角重新思考心理学、精神病学以及人类自我理解的可能性。

内容简介:本书是已经再版六次的德语当代学术经典名著,作者提出了一种现象学—生态学的脑科学方法论方案,强调理解意识现象的产生,不能从神经元及其网络结构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身体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出发。本书批判了脑生物学将大脑与身体及其周边环境孤立开来的倾向,强调了大脑、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并以此来理解大脑的“关系性”,探寻一种区别于近代主体性传统的“具身主体性”。对于试图将大脑与身体隔离开来的脑神经科学而言,本书构成了一种根本性批判,揭示了脑神经科学推崇的“脑中心主义”内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

托马斯·福克斯,海德堡大学哲学系卡尔·雅斯贝尔斯教席(KarlJaspers-Professur)教授,海德堡大学医院普通精神病科主治医生,“德国现象学人论、精神病学与心理治疗协会”(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Phänomenologische Anthropologie, Psychiatrie und Psychotherapie [DGAP])主席。研究重点为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并致力于在此框架内重新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译者简介:王旭,德国吕讷堡大学(Leuphana Universität Lüneburg)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宗教现象学、德语身体现象学、跨文化哲学。出版专著 Hope as Atmosphere. An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nd Inter-cultural Study into the Phenomenon of Hope(Vandenhoeck & Ruprecht Verlage, 2022),并在《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前 言 / 1
序 言 / 5
导 论 / 9
第一部分 对神经生物学还原论的批判/ 19
1 头脑中的宇宙?/ 21
1.1 脑研究的唯心论遗产/ 23
1.2 第一项批判:具身知觉/ 28
1.3 第二项批判:现象世界的客观性/ 41
1.4 第三项批判:颜色的实在性/ 45
1.5 总 结/ 49
2 脑作为主体的遗产?/ 55
2.1 第一项批判:主体性的不可还原性/ 60
2.2 第二项批判:范畴错误/ 74
2.3 第三项批判:无能的主体?/ 85
2.4 总结:生活世界的优先性/ 98
第二部分 脑—身体—人格/ 105
3 基础:主体性与生命/ 109
3.1 具身主体性/ 109
3.2 生态生物学/ 128
3.3 生命体的循环与整体因果性/ 142
4 脑作为生命体的器官/ 157
4.1 有机体中的脑/ 160
4.2 脑、有机体与周围世界的统一性/ 180
5 脑作为人格的器官/ 237
5.1 初级主体间性/ 241
5.2 神经生物学基础/ 248
5.3 二级主体间性/ 261
5.4 总结:脑与文化/ 275
6 人格的双重维度/ 279
6.1 心理的、物理的与生命的/ 280
6.2 与同一论的区别/ 288
6.3 涌 现/ 297
6.4 结论:心理物理关系/ 313
6.5 总 结/ 330
7 对心理医学的影响/ 335
7.1 精神病学中的神经生物还原论/ 335
7.2 作为循环过程的精神疾病存在/ 339
7.3 发病机制中的循环因果性/ 347
7.4 治疗中的循环性/ 355
7.5 总结:主体性的作用/ 364
8 结 论/ 367
8.1 脑与人格/ 367
8.2 神经生物学知识的适用范围/ 372
8.3 自然主义与人格主义的人类形象/ 375
文献列表 / 383
主题索引 / 433
人物索引 / 439
德—英—汉语术语对照表 / 44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